台中市北屯區北屯路385號
No. 385, Beitun Rd., Beitun Dist., Taichung City, Taiwan (R.O.C.)

04-22341479

2021年12月31日 星期五

真倒楣?半年內「一根骨頭斷兩次」 醫曝全怪他犯了這個大忌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醫生,我怎麼那麼倒楣,一根骨頭斷兩次!」一位80幾歲的老先生,短短半年之間,居然兩度左側股骨頸移位性骨折,讓他每次看到醫師都不免大大抱怨一番。不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主治醫師楊瑞成強調,若仔細回顧老人家兩次骨折的原因就是「跌倒」。

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

膝蓋內側痛不一定是關節退化!「鵝掌肌腱炎」常久坐或久蹲之後,瞬間腿軟

一名喜愛運動、年約40歲的男子,最近總覺得膝蓋內側疼痛,擔心自己是不是提早罹患了退化性關節炎,經就診後才知道是鵝掌肌腱炎。醫師提醒膝蓋關節由骨頭、韌帶、肌腱等串連而成,若出現疼痛,請不要自行猜測原因,就醫後對症下藥,改善不適。

2021年12月29日 星期三

兩側關節一起痛3症狀速就醫!醫:嚴重恐引心肌炎

文/今健康


關節疼痛是相當常見的日常毛病,特別是隨著年紀增長更容易出現。不過有時關節疼痛未必只是關節問題,相信多數民眾都有聽過「類風濕性關節炎」,台南市立醫院家庭醫學科盧泰潤醫師提醒,民眾若有發現症狀,應盡早就醫確認並治療,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傷害關節,甚至可能引起心肌炎。

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

當兵下背痛 竟是僵直性脊椎炎

今年53歲的王爸爸在年輕當兵時出現下背痛困擾,起初以為是當兵太操勞不以為意,結果下背痛竟持續超過二十年。曾經服用過止痛藥但效果有限,後來背部彎曲駝背,只能低頭走路,只好求診骨科並進行脊椎矯正手術,但仍無法改善症狀,最後靠殘障手冊過活。沒想到前幾年兒子當兵也出現下背痛,幸好兒子機警上網找資料,及時到醫院求助風濕免疫科醫師,診斷確診為遺傳性『僵直性脊椎炎』,經生物製劑治療後,現在過著與正常人無異的生活。

2021年12月27日 星期一

低頭族手麻無力?當心是頸椎老化現象!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明慧/報導】

年屆中年的陳先生(化名),有天下車時,手裡拿的公事包突然掉落地面,他直覺反應俯身撿起時,渾身突然傳來觸電般的感受,全身麻痺倒臥在地,待送醫經過一番檢查後,才發現是頸椎關節退化症。


低頭族手麻無力?當心是頸椎老化現象!

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光仁醫師專欄】:陳醫師談「顳顎關節脫臼、半脫位與發炎」

 


「醫生我的下巴疼痛不能動、張不開了」一位30多歲男性來門診求診。主訴只是打個哈欠,下巴就卡住不能動了,這是什麼症狀呢?原來是「顳顎關節脫臼」,俗稱「落下巴」或是「下巴脫臼」,顳顎關節脫臼讓病人的下巴無法張開也無法閉合,感覺相當疼痛而來求診。

為何肩頸易疼痛?名醫曝潛藏10大風險的生活習慣

醫學上,了解實際的頸椎變化雖是重要且不可忽略的,然而在頸椎病的案例中,如果太執著於這一點,可能就無法進行適當的處置。 圖/ingimage

2021年12月25日 星期六

低頭60度等於頸扛27公斤! 出現「5大症狀」小心是頸椎椎間盤突出


一名年僅29歲的林小姐,時常感覺肩頸痠痛、肌肉緊繃,閒暇之餘最喜歡安排按摩放鬆行程來舒緩不適。因Covid-19疫情關係,無法安排按摩行程,肩頸痠痛症狀比往常更加明顯,就算使用痠痛貼布來舒緩不適,效果也很有限,直到就醫檢查發現,其頸椎第4、5、6節椎間盤竟已退化突出。

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長期反覆、持續手臂上舉 當心「旋轉肌袖症候群」上身

 

導致「旋轉肌袖症候群」主要是因長期反覆或持續手臂上舉的動作,實務上發現營造從業人員、美髮業、油漆工、汽車修護人員、球類運動員等皆為高風險作業內容。

2021年12月23日 星期四

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

鼻過敏、肩頸痠、情緒病 別被「辦公室症候群」纏上!

 文:賴以玲(NOW健康) 


一進辦公室就鼻塞、走到會議室就不由的噴嚏連連、坐在辦公桌前總是哈欠連連……這些景象你可能一點都不陌生。由於上班族長時間待在辦公室,加上密閉空間的冷氣空調系統,這些「辦公室症候群」隨時都可能發生在你身上!

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嚴守骨鬆三防千萬別因骨折讓病情警戒「升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世界骨質疏鬆日(World Osteoporosis Day)期望能透過世界骨質疏鬆日,提倡民眾增加骨質疏鬆症疾病認知,關心骨質健康。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症為65歲以上老人常見慢性病的第四名,髖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區第一名1。

2021年12月20日 星期一

為什麼會腰痛?一次看懂!醫:6情況早就醫,七成易復發。

腰痛是日常常見的問題之一,在活動時就經常出現,但也多的是沒有動就在痛,讓人不禁懷疑該不會是腎臟或某個器官出問題,而置之不理的人也大有人在。

2021年12月19日 星期日

【光仁醫師專欄】:戴醫師談「關節疾病復健」

上一篇介紹了許多不同種類的關節炎,今天我們就來介紹關節炎的治療。

這裡我們不談關節炎的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只談復健治療。關節炎造成常見的問題是疼痛、關節活動障礙、肌肉無力、功能障礙等。

有片/入秋後突然「關節痠痛」 醫警告:勿拖延就醫檢查!

您是否會因為季節交替時,關節出現疼痛的狀況,其實氣候也會影響關節疼痛,就像是在秋天早晚溫差比較大,也有可能會讓血管收縮,導致血液循環變差,有人會因此出現關節炎的症狀,就會變得更嚴重,骨科醫師提醒如果您走路會卡卡的出現聲音,更應該就醫檢查治療!

圖/TVBS

2021年12月17日 星期五

旋轉肌袖症候群 手舉高就痛

洪恩琪指出,長期從事搬舉重物,若突然出現肩部疼痛、手臂舉高更痛,很可能是旋轉肌袖症候群病變。(記者卜敏正/翻攝)

2021年12月16日 星期四

天涼關節痠 8招防疼痛

預防關節疼痛,必須規律持續運動。圖/123RF

東北季風報到,天氣轉涼,身體似乎比氣象台還要準確,您的關節是否感到痠痛?小心退化性關節炎或風濕性關節炎發作。

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肌肉發炎了好痛!發炎就是罪魁禍首嗎?


脚踝慣性扭傷、閃到腰了好痛!去看醫生的時候醫生都説是肌肉發炎了,所以會很痛,等發炎消下去了就不痛了!聽起來跟「發炎」有關的就沒有好事,「降低發炎、消炎」也常被認為是減緩疼痛、傷病的標準答案。其實,發炎沒有我們想像中的不好,人體中有許多反應包括:產生疼痛、發燒、發炎,其實都是一種保護機制,促進身體修復、避免傷害等,甚至有許多慢性運動傷害會導致「身體不再發炎」。

2021年12月13日 星期一

脖子卡背痛別輕忽 2方法分辨僵直性脊椎炎

 


台東馬偕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黃奕帆提醒,治療僵直性關節炎藥物多元,患者應該早期就醫診斷,不要拖延到脊椎變形才就醫。圖/黃奕帆提供

「肌少症」備受注意!嚴重會令身體功能下降,失自理能力!這5個生活細節出狀況,要小心!

 



肌少症,這個名字逐漸為人熟悉,是中老年人衰弱的表癥,然而年輕人也會因為缺少運動、營養不均衡或因過度減肥而引致肌肉流失,面臨提早骨質疏鬆的風險。肌肉流失是一個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正常現象,成人到了30歲後,身體的肌肉便會以每年1%的速度流失,而到了60歲以後,肌肉流失的速度仍會更快。

2021年12月12日 星期日

【光仁醫師專欄】:戴醫師談「關節疾病」

 


「關節」是什麼?

         關節基本結構主要由長骨兩端的透明軟骨、滑膜、關節囊、半月軟骨、關節液、肌腱與韌帶等組成。其中,透明軟骨提供運動中肢體與地面或外力作用下之吸震作用,減少關節結構傷害;關節液則提供關節活動潤滑作用,提高力學效應。

 

         一個健康的關節必須有適當之養份滋潤整個關節結構,在關節腔外之軟組織及骨髓有充分之末稍微血管來提供各種養份及氧氣。關節軟骨的養份需藉由關節伸屈活動獲得,關節還要有肌肉及韌帶來穩定有效運轉。

 

 

關節炎種類及簡介



退化性關節炎或骨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是關節軟骨持續性病變,主要是因為關節內的軟骨磨損、軟骨變薄且有贅生骨(骨刺)增生,大多發生在關節邊緣或軟骨下方。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原因有高齡、體重過重、長期負重、外傷、基因和姿勢不良等。退化性關節炎在肢體主要在膝關節、髖關節和手指關節;在脊椎主要是頸椎及腰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疾病,其詳細機轉至今仍然不明,一般認為和遺傳基因及環境因素有關。以女性病人居多,女性約為男性的三倍,好發年齡30-50歲之間。

 

類風濕性關節炎以侵犯關節為主,常因骨骼及軟組織受破壞導致疼痛,關節變形,影響關節正常功能。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會侵犯關節外的器官,幾乎全身器官均可能,被視為一種全身性的疾病。

 



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變包括僵直性脊椎炎、雷特氏症候群、乾癬性關節炎及潰瘍性大腸炎合併脊椎病變等。特徵是類風濕因子呈現陰性反應,人類白血球組織抗原HLA-B27大多為陽性反應。

 

初期的症狀以腰背疼痛為主,且疼痛常會延伸至臀部及大腿後方,常有晨間僵直感,長時間固定一個姿勢會使疼痛加劇。適當的活動可改善症狀。除了脊椎外,約20%30%的患者會有周邊關節的侵犯,包括髖、肩及膝關節等。會造成局部關節的腫脹、僵硬及破壞。

 

代謝性關節病變主要是痛風性關節炎,造成關節腫脹、變形或痛風石生成。絕大部份發生在單一關節上,尤其是下肢的周邊關節,除非本身已經發作十次以上,且關節出已經長出痛風石,才有可能同時發生在兩個以上的關節,或是上肢關節上。

 

外傷性關節病變則是由外力影響而導致,像是墜壓或撞擊所產生的骨關節內骨折、軟骨損壞、關節內異物存留等,使得關節面不平整,使其遭受異常的磨損和破壞;或是過度使用特定關節和經常採取同樣姿勢,還有重度肥胖等,這些都會造成相應關節面的過度磨損和破壞。

 

感染性關節病變又稱「敗血性關節炎」,主要是因為有微生物、尤其是細菌入侵造成的感染,若無積極治療會造成關節破壞,引發敗血症甚至休克。

 

 

下週繼續為大家介紹「關節疾病的復健」

 

撰文者:

光忠復健科診所院長─戴正忠醫師

健康你我他/規律散步強身 換得一夜好眠

 

到河濱公園散步,邊走邊曬太陽,提升免疫力,也撫平我緊張焦慮的心情。圖/任可怡提供

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心肌炎症狀是什麼?打疫苗心肌炎?5原因、預防一次看

 


一名醫大學生接種2劑莫德納疫苗後,出現胸悶、心臟抽痛症狀,及時就醫確診心肌炎;日前,國高中校園開打BNT疫苗,也有不少孩子回報「胸口會痛」,令不少人憂心恐是心肌發炎的徵兆。

2021年12月7日 星期二

這些動作超虐手腕! 醫示警「多休息也不會好」:小心連轉門把都使不上力


 26歲的蔡小姐為上班族,去年底某天早上起床,右手感到麻、痛,不僅上班時無法搬動重物,回家拿鑰匙轉門把更痛不欲生,甚至「連滑手機都會痛」,確診為腕關節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傷。

2021年12月6日 星期一

關節痛絕對不能默默忍耐 破解類風濕性關節炎10大迷思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關節痛,忍一忍就好?」、「關節痛只是因為工作太勞累?」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種好發於中年女性的自體免疫疾病,馬偕紀念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李惠婷醫師指出,除了造成關節慢性疼痛之外,還會持續破壞關節,漸漸造成關節變形,甚至導致失能,可不是個「忍一忍就好」的小毛病。

一踩地腳就痛?原來是患「足底筋膜炎」,立即三招舒緩解痛

 ●常見疼痛點,在內側足弓及前側足底


●復健運動有助強化腳底肌力和柔軟度


●扁平足、高弓足、長短腳,容易患病

2021年12月5日 星期日

驚!「這部位」骨折死亡率高達22%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年長民眾注意!骨質疏鬆症為65歲以上長者常見慢性病,若為「髖關節」骨折,死亡率更超過2成。一位70歲黃姓阿嬤,已罹患骨質疏鬆症多年,某天在家中浴室不小心跌倒,竟造成腰椎及其他多處骨折,差點就面臨嚴重失能風險。

年長者要小心防跌、也要避免骨質疏鬆。(示意圖/資料照片)

2021年12月4日 星期六

2021年12月3日 星期五

手離不開鍵盤、滑鼠小心得網球肘! 「正確活動姿勢」曝光:你做對嗎?

 

方小姐因手肘疼痛無力數月,近期症狀加劇至無法入睡,至醫院就醫才知道是因為工作長期使用滑鼠及鍵盤的姿勢不良,造成的肱骨外上髁炎,俗稱網球肘。

2021年12月2日 星期四

健康網》比氣象台還準的關節疼痛 醫:當心類風溼性關節炎

 

只要氣溫驟降就會感到關節疼痛,中醫師提醒,這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最好的辦法是以「藥物控制」來減少疼痛發炎,緩解關節持續變形,維持患者生活品質;圖為情境照。(圖取自pexels)

2021年12月1日 星期三

不菸、不酒、不海鮮,痛風一樣找上門?2原因醫師圖解告訴你!

 「醫生,我的腳好痛!」王先生一跛一跛的走進診間。


「痛風又發作了?」醫師看到老病患露出痛苦的表情,大概就猜到了原因。


「我不喝酒、又沒吃海鮮,為何痛風還是會發作啊?」王先生無奈地問。

有許多原因會導致身體產生太多尿酸,例如體質、肥胖、高血脂等。 圖/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