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北屯區北屯路385號
No. 385, Beitun Rd., Beitun Dist., Taichung City, Taiwan (R.O.C.)

04-22341479

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

想關節好可吃6食物 專家最推「5款魚」能有效抗發炎

營養師李婉萍表示,除了按醫囑服藥來減輕關節不適的症狀外,藉由攝取具抗炎特性的食物,也能達到保養關節的目的。(示意圖/Shutterstock)

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

9旬阿公「膝蓋退化變形」換人工關節 可以再陪老伴下田、鋤草

記者黃韵涵/綜合報導


一名高齡91歲的阿公,平常靠著務農當作養生保健運動,年初他的右腳開始痠痛,甚至要靠輔助器才能行走,就醫見膝蓋關節退化合併內翻變形,經過手術後隔天就能下床。



9旬阿公膝蓋退化,合併內翻變形15度。(圖/大甲李綜合醫院)


台中大甲李綜合醫院副院長、骨科主治醫師王芳英表示,該患者在手術前行走路自如,後來右邊膝蓋才痛到無法走路,最後要靠輔助器,經過檢查,發現退化性關節炎已經屬於第四期,軟骨已經磨穿、硬骨也變形,合併內翻變形15度,跨科醫師評估患者身體況狀良好,決定進行換上人工關節,同時做內側韌帶的放鬆手術,手術時間大約2個小時,術後矯正後腳已變直,隔天能下床行走,兩天後能爬樓梯。


王芳英指出,90歲以上的患者手術個案較少,但該患者術前能正常生活,一切生活能自我打理,每天能走路、散步,家屬蒐集資料,詢問過曾做過同樣手術的患者後,再經過家庭會議,放心地讓長輩開刀。他舉例,如果患者失能、臥床、無法自理,就不建議手術。



大甲李綜合骨科主治醫師王芳英為91歲患者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圖/大甲李綜合醫院)


王芳英說,台灣微創人工膝關節發展,至今己超過10年,他從事人工膝關節手術30年,成功案例超過一萬例,3年前發表改良式微創人工關節手術,術後隔天就可下床行走,迅速恢復日常生活,省去家人照顧與繁雜的復健過程。近年來科技發展,人工關節使用電腦導航定位、客製化,不少廠商也推出機械手臂,但是機械手臂對關節及韌帶的平衡,在靜態與動態上還是有其極限。


「尋求有經驗的人工關節醫師,才能達到最好的手術效果。」王芳英進一步說明,目前做膝蓋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大多以70歲到80歲最多,台灣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預估90歲以上的患者會慢慢的增加,強調醫院進行全人化照顧,高齡患者在手術前進行跨科團隊評估與術後的照顧,只要患者身體狀況平穩,經過內科醫師團隊評估,便能開刀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年紀不會是考量因素。


目前做膝蓋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大多以70歲到80歲最多,台灣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預估90歲以上的患者會慢慢的增加。(圖/pixabay )


「我就是要動啊!能做就做,腳沒有開刀不能走,真的很痛苦。」患者透露,自己平常跟太太住在一起,每天都要下田、鋤草、養雞,務農一輩子現在依舊習慣活動工作,也當作是運動,更是養生之道,他開玩笑地說,不能每天吃三餐,只剩下吃的功能,今年初腳開始痠,吃藥也沒用,後來痛到不能走,自己才想開刀,強調「我太太跟著我做事、下田,如果我沒有幫她,她會很累,我會捨不得,所以我一定要好。」


患者兒子說,一開始本來想靠復健、物理治療的方式,因為擔心年紀大了,看看能否不要開刀,沒想到愈來愈嚴重,現在開刀後才發現,對老人家真的比較好,不用拿輔助器,對生活品質有改善。患者的孫女則說,阿公在下個月就要過生日,現在膝蓋治癒,能夠恢復原本的生活,算是最好的生日禮物,他說:「要活就要動,能自己走路,真好!」 


原文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9%E6%97%AC%E9%98%BF%E5%85%AC-%E8%86%9D%E8%93%8B%E9%80%80%E5%8C%96%E8%AE%8A%E5%BD%A2-%E6%8F%9B%E4%BA%BA%E5%B7%A5%E9%97%9C%E7%AF%80-%E5%8F%AF%E4%BB%A5%E5%86%8D%E9%99%AA%E8%80%81%E4%BC%B4%E4%B8%8B%E7%94%B0-%E9%8B%A4%E8%8D%89-071515981.html

2023年11月26日 星期日

2023年11月24日 星期五

生活中每天面對「這幾種」狀況 醫師:自律神經失調找上門


現代社會講求速度、競爭,壓力大,有時難免會讓人疲於應付,再加上先天性格與環境壓力,是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主要原因,事實上自律神經失調在醫學上被稱為精神官能症,通常是過度焦慮緊張,導致各種生理不適的症狀,包括失眠焦慮恐懼憂鬱強迫症創傷症候群等,歐美研究指出,大約每100人中就有30人,受過自律神經失調所苦!


圖/TVBS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痛到歪腰!年輕人下背腰椎「刺痛到站不直」,小心是腰椎小面關節症候群

痛到歪腰!年輕人下背腰椎「刺痛到站不直」,小心是腰椎小面關節症候群


你的腰部及下背長期疼痛,痛起來的時候甚至站不直嗎?而且做了一大堆復健還是沒有改善,檢查過卻沒有什麼大問題,醫師提醒,小心可能是「腰椎小面關節症候群」惹的禍!

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

五十肩症狀有哪些?會自然痊癒嗎?誰是高風險群?原因、治療、復健懶人包


五十肩症狀有哪些?會自然痊癒嗎?誰是高風險群?原因、治療、復健懶人包



五十肩正式的學名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由於常好發在50歲後,又因為肩關節囊發生發炎、沾黏,周圍的結締組織也會變得僵硬,導致肩膀疼痛,活動受到限制,就像被冰凍一樣,故名「五十肩」或「冰凍肩」,是一種進程緩慢的疾病。

2023年11月20日 星期一

人工關節有使用期限!醫揭「冒2跡象」快就醫 1治療歸還好腳力


70歲王奶奶10多年前曾動過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恢復狀況良好。但她半年前發現久站或走路時,右側髖關節會感到痠痛無力,隨著腰疼、腿麻症狀陸續出現後,王奶奶開始減少活動,走路都只能碎步前進,連爬樓梯、上床抬腿等動作都讓她痛苦不已,甚至還有發燒、局部腫脹症狀出現,就醫檢查後才知道原來是十多年前的安裝的人工髖關節出問題。

2023年11月19日 星期日

健康網》大小便不順跟頸椎病變有關? 若有「4症狀」快就醫

醫師表示,上班長期久坐或姿勢不良,除了容易頸部疼痛外,更會讓頸椎及腰椎受到損傷,久而久之則可能出現頸椎神經病變;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2023年11月18日 星期六

自律神經失調是什麼?症狀有哪些?要看哪一科?原因、預防、治療懶人包


人體的自律神經系統是由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共同組成,兩者作用相反、互相平衡,而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就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經之間的平衡失常,導致身體出現各種不適。

2023年11月17日 星期五

換完膝關節仍要注意!8旬翁人工關節染蜂窩性組織炎 抗生素無效、痛如刀割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許多年長者會因膝蓋問題,而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不過術後仍要留意感染風險,千萬不可大意。81歲的江伯伯,1年前接受右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但幾個月後卻覺得右膝關節腫痛,被診斷罹患膝蓋蜂窩性組織炎,吃了3個月的抗生素,但關節紅腫仍持續甚至越來越痛,常常坐立難安、走路時劇痛如刀割。

2023年11月16日 星期四

有糖尿病容易罹五十肩?五十肩症狀有哪些?名醫解密五十肩3大病程

聽說五十肩會自己好,為什麼要治療?研究顯示,普通人一生當中發生五十肩的比率約落在2%至5%,且其中有17%的患者在5年內另一邊的肩膀將受到影響。過去認為五十肩好發於40至60歲的中壯年,但近年的臨床經驗發現有越發年輕化的趨勢。

2023年11月13日 星期一

糖尿病容易五十肩!40歲後、女性更要注意 研究發現2治療雙管齊下最有效


55歲陳小姐患有糖尿病,長期服用口服藥,日前她因肩膀疼痛睡不好就醫,結果發現是五十肩。醫師表示,40至60歲、女性,罹患五十肩的比例較男性高,而有糖尿病、甲狀腺疾病,或曾因腦中風或骨折而長期不動者,次發性的五十肩風險也會較高。

2023年11月12日 星期日

天氣變冷肩膀、腰容易痠!骨科名醫花世源教鬆筋法 緩解緊繃痠痛 舒暢筋骨

氣溫變冷了,早上起床或是工作後,肩頸及腰椎可能會過度痠痛緊繃,這時候該怎麼辦?骨科名醫花世源表示,民眾不妨多練習超級有效的鬆筋大法,幫助緩解身體不適,改善疲勞,還能讓筋骨舒暢。

2023年11月11日 星期六

全台近1/4人罹高血壓「7成不自知」! 醫揭「10個危險因子」:長期壓力大中鏢


高血壓既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也是造成心臟病、中風和腎臟病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安南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張益華表示,由於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壓力不斷增加,連帶高血壓的盛行率不斷攀升,進而對公共健康帶來巨大挑戰。為提高大眾對高血壓的認識,他簡要介紹了高血壓的病因、症狀,以及現階段的診斷方法及預防措施。

2023年11月9日 星期四

2023年11月8日 星期三

2023年11月5日 星期日

痛風症狀有哪些?該如何分辨?痛風部位、飲食、前兆、根治懶人包

痛風是一種急性的關節炎,又被稱為「風吹過就痛」的疾病,發作時的劇痛讓人難以忍受。痛風是因為體內「普林」代謝異常或是腎臟排出尿酸的功能障礙,導致血中尿酸過高,尿酸鹽沉積在關節內,造成關節疼痛、腫脹和變形。

2023年11月4日 星期六

2023年11月3日 星期五

骨鬆比罹癌更致命! 老人髖部骨折一年內死亡率高達36%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攜手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骨質疏鬆是全球第二大的重要流行病,65歲以上老年人髖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高達36%,比起罹癌更加致命。 (記者邱芷柔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