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的確大多是老年人,主要原因就是從年輕時開始,長期以來的持續活動、負重以及傷害累積所造成的,最後種下年老後,關節退化的結果。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容易出現關節活動卡卡、腫脹、積水、疼痛等症狀,甚至嚴重惡化造成關節變形,就會影響日常活動的能力。
時間
AM 08:30 ~ 12:00
PM 14:30 ~ 21:30
時間
AM 08:00 ~ 12:00
PM 14:00 ~ 21:30
台中市北屯區北屯路385號
No. 385, Beitun Rd., Beitun Dist., Taichung City, Taiwan (R.O.C.)
04-22341479
2022年5月31日 星期二
2022年5月30日 星期一
痠痛熱敷原來是大錯!微血管栓塞術快速止痛,擺脫五十肩、膝關節退化疼痛

俗話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很多人有肩手麻痛、膝痛腰痛,除了找人按摩推拿,更是愛熱敷,所以各種熱敷墊、熱敷帶大熱賣。不過童綜合醫院放射介入治療科主任李政君提醒,有些痠痛愈通愈痛!退化性關節炎的患部因為血不通,會增生過多異常的微血管,熱敷、按摩讓血流、組織液過多,微血管又無法代謝,反而造成局部腫脹,更加疼痛。
2022年5月29日 星期日
疫情間少動姿勢不正易脊椎側彎 可做3式運動延緩惡化
正值發育期的11歲女童被家長發現走路歪向一側,睡覺常腰痠背痛,就醫檢查出C型脊椎側彎,側彎角度達25度,已屬中度。治療師指出,3C產品盛行,平時少動又姿勢不正,容易造成脊椎側彎,彎角若過大就會壓迫到肺,造成呼吸困難、易喘或腳麻,千萬不可小覷。
2022年5月28日 星期六
男星趕流行手比「倒V手勢」竟肩韌帶損傷!醫說這些動最易讓肩旋轉肌受傷
近幾年來韓風來襲,只要韓國藝人流行什麼,日、台等各地粉絲都會爭相模仿。最近韓星們盛行手比「倒V手勢」,日前韓國搞笑藝人金正久(音譯,김정구)跟流行,在個人臉書秀出手比倒V手勢的照片,沒想到事後卻發現肩膀劇痛,就醫被醫師判定是韌帶損傷,必須復健4週。醫師提醒,不要突然做以前沒有做過的動作,肌腱扭傷不僅很痛,還要休養很長的時間才能修復。
2022年5月27日 星期五
肌腱內長石頭痛爆 震波治療免開刀緩解不適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65歲的快炒店老闆李女士,受左肩疼痛困擾已一年,起初前往中醫就診,針灸治療半年以上,可稍緩解疼痛,但是無法痊癒,轉而求助神經內科,藥物治療3個月後,亦是有吃藥疼痛有減輕,但不吃藥後疼痛如常,期間斷續復健治療,無法改善。
2022年5月26日 星期四
遠離痛風與高尿酸血症 醫師:少內臟、酒類、海鮮等高普林食物攝取
痛風即是「痛風性關節炎」,是血中過多的尿酸形成「尿酸鈉鹽」結晶,沉積在關節處,導致關節發炎「紅、腫、熱、痛」的現象。45歲的小李常需應酬,席間大魚大肉、觥籌交錯,也造就了福態的身材。最近一年,他發現大腳趾關節及足背的地方,時常會突然紅腫起來,嚴重時連走路都覺得困難;尤其是飽餐一頓之後,隱隱作痛、發熱的預感就出現了,前天甚至痛到半夜掛急診﹗他聽朋友說可能是「痛風」,因此至家庭醫學科門診求助。
2022年5月25日 星期三
肩頸疼痛懷疑確診?確診簡單2招拉筋 舒緩肩頸不求人
● 長期姿勢不良、壓力大,易導致肩頸痠痛
● 有肩頸問題,勿強力轉動脖子,避免拉傷
● 按摩、姿勢矯正、肌力訓練,找回順暢感
物理治療師林立峯分享肩頸痠痛的紓解方式,首重姿勢調整。圖/WaCare遠距健康提供
2022年5月24日 星期二
爬山運動急又快,膝蓋這姿勢最容易受傷!重建前十字韌帶找回膝力
疫情影響,重視健康、從事運動的人愈來愈多,但因不當運動所造成的傷害也愈來愈常見。30多歲陳小姐日前與友人攀登高山,卻不慎扭傷膝蓋,儘管下山返家後她就去就醫檢查,但除了膝蓋腫脹之外,並沒有發現其他異狀,於是她照舊每天慢跑,不料持續疼痛,影響到走路的穩定度,還成了「軟腳蝦」,讓她不得不再次就醫,經過檢查竟然是前十字韌帶斷裂。
2022年5月23日 星期一
為什麼常落枕?常見的四大落枕原因
當早上睡醒的時候,發現脖子不能轉動,一動肩頸某區域便疼痛無法忍受嗎?這便是所謂的「落枕」,醫學名稱為「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Acute cervical fibrositis)。
2022年5月22日 星期日
【光仁醫師專欄】:陳醫師談「徒步進香會發生的事」
長骨刺怎麼辦?如何消除?醫教關鍵應對:重點不在骨刺
肩頸痠痛、腰酸背痛、膝蓋痠痛等毛病,許多人經檢查醫師告知有骨刺總是特別緊張,深怕是個麻煩的問題。對此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史考特(王思恒)醫師表示,民眾面對骨刺其實不必太過緊張,重點也不會是在骨刺,日常保養得宜,也可以「與骨刺共存」。
2022年5月21日 星期六
2022年5月20日 星期五
2022年5月19日 星期四
2022年5月18日 星期三
2022年5月17日 星期二
疫情少活動,長期腰酸背痛好不了?!可能是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疫情期間減少移動,導致日常身體活動量大為降低。開始出現腰酸背痛、肩頸疼痛的問題,即使天天復健、吃藥還是沒用? 而且有幾個部位按壓下去特別痠痛?要留意可能是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找上門。
2022年5月16日 星期一
2022年5月15日 星期日
2022年5月14日 星期六
下肢沒力、走路不穩 「頸椎狹窄」惹禍
醫師徐秋豪指出病患檢查影像第五至第七節椎間盤突出,導致頸椎椎管狹窄並且嚴重壓迫脊髓。(圖: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提供)
65歲男子近期發現走路不穩,雙下肢力量大不如前,他原不以為意,覺得恐是年紀大退化所致,但症狀卻越發嚴重,擰毛巾、開瓶蓋等都需旁人協助,甚至得靠輪椅才能移動;醫師檢查發現,患者的第五至七節椎間盤突出,導致頸椎椎管狹窄並且嚴重壓迫脊髓,緊急安排頸椎微創手術,將突出椎間盤切除重建脊椎,才逐漸恢復四肢力量。
2022年5月13日 星期五
肥胖 易導致生長荷爾蒙異常、血糖及胰島素波動
肥胖是許多疾病的前兆,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多達八項與肥胖有關,除了心臟病、腦中風,還會造成脂肪肝,增加肝硬化、肝癌機率,或引起高血壓造成腎功能退化、性功能障礙,骨關節疾患如退化性關節炎、骨刺、椎間盤突出,更可能增加胰臟癌,子宮癌、食道癌等罹癌風險;麻豆新樓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莊立奇醫師提醒家長,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千萬不要誤信「小時候胖不是胖」說法,應正視肥胖主因。
2022年5月12日 星期四
體外震波治療 改善鈣化性肌腱炎
婦人震波一個月鈣化完成消失。(圖:台灣衛福部豐原醫院提供)
67歲婦人肩膀經常疼痛,到復健科門診檢查後發現,手臂上抬與內轉時會因嚴重疼痛而無力,當天安排X光檢查,發現除有旋轉肌肌腱炎,還出現嚴重的鈣化,也就是肩關節鈣化性肌腱炎。醫師建議做一般常規復健外,再安排三次的自費震波治療,一個月後追蹤照X光片,發現鈣化點已完全消失,肩關節疼痛與功能都得到大幅改善。
2022年5月11日 星期三
信仰挑戰足下負荷 引發肌腱炎伸展甩痠痛
每年4、5月,常有遶境活動,有些信眾,徒步跟隨遶境,活動結束後,膝蓋、雙腳、肩膀等,出現不舒服情形,甚至引發肌腱炎。復健科醫師提醒,持續行走2小時以上,算長時間行走,要量力而為,出發前可以先多鍛鍊腳力,在長時間走路後,也不要忘記做伸展,以避免運動傷害。
2022年5月10日 星期二
頭痛、肩頸痠痛竟然是顳顎關節障礙?緊張焦慮咬緊牙關讓它壓力大
疫情升溫人心惶惶,全球政經局勢也在動盪中,焦慮緊張的氛圍中,頭痛、肩頸痠痛的情形增加,但如果你在張大口打哈欠或大笑,甚至吃魷魚絲、牛肉乾等有嚼勁的食物時,這些疼痛症狀會加劇,那可能不是肌肉方面的問題,而是顳顎關節障礙造成的疼痛症候群。
2022年5月9日 星期一
2022年5月8日 星期日
【光仁醫師專欄】:陳醫師談「骨刺治療」
常常聽到病人問,「醫生我有長骨刺嗎?」、「醫生我手麻很久了,是長骨刺了嗎?」到底什麼是骨刺呢?骨刺在醫學上稱做「骨疣」或「骨質增生」,只要有骨頭的地方就會長骨刺,骨刺會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骨頭因爲過度使用,或是有受傷、老化等現象,以致於骨頭被擠壓或被肌腱不斷的拉扯,而長出來的骨頭,這塊小骨頭會逐漸增生成尖刺狀,所以俗稱為「骨刺」。
2022年5月7日 星期六
2022年5月6日 星期五
走路沒有「腳踏實地」的感覺 當心「頸椎狹窄」惹禍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65歲的李先生,最近幾個月來發現走路不穩且雙下肢力量大不如前,由於一開始症狀好好壞壞,因此不以為意,覺得可能是年紀漸長退化所致,但症狀愈發嚴重,許多日常生活的小事情,例如:擰毛巾、開瓶蓋等,都需要旁人協助,到後來必須仰賴輪椅才能移動。就醫檢查發現是第五至第七節椎間盤突出,導致頸椎椎管狹窄並且嚴重壓迫脊髓,脊髓已經因為壓迫而產生病變;經頸椎微創手術,將突出的椎間盤切除並重建脊椎,術後已逐漸恢復功能。
2022年5月5日 星期四
2022年5月4日 星期三
2022年5月3日 星期二
運動傷害分「3階段」 復健指南看這裡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許多選手的肩膀、手肘因長期使用而受傷;再加上有時須頻繁跑跳,選手的膝蓋、腳踝也相對容易受傷。為了讓運動選手能夠擁有最好的體態,迎接每一場的訓練、比賽,臺北醫學大學新國民醫院復健科李育豪醫師受邀至中大壢中進行運動傷害防護醫療教育。
2022年5月2日 星期一
走路像走在棉花上!當心是頸椎椎間盤突出
65歲李先生近期走路不穩,雙下肢力量大不如前,症狀愈發嚴重,擰毛巾、開瓶蓋等都需旁人協助,甚至得靠輪椅才能移動。就醫檢查發現,他的頸椎椎間盤突出,導致頸椎椎管狹窄且嚴重壓迫脊髓,緊急接受頸椎微創手術,將突出椎間盤切除重建脊椎,才逐漸恢復四肢力量。
醫師徐秋豪指出病患檢查影像第五至第七節椎間盤突出,導致頸椎椎管狹窄並且嚴重壓迫脊髓。 圖/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提供
2022年5月1日 星期日
【光仁醫師專欄】:黃欣儀職能治療師談「孩子太怕生怎麼辦?」
每天在家裡一打一或一打二,終於到了能送其中一個孩子去上幼兒園時,相信許多媽媽一定都想要好好慶祝一番,但是又會擔心孩子在幼兒園是否會適應不良,或是太怕生、交不到朋友而出現「社交能力」與「人際關係」的問題該怎麼辦?關於這個部分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先來討論「怕生」的問題。
嚴重髕骨外翻 恐無法行走
嚴重髕骨外翻會造成膝蓋痛到不能步行,問題常出現在髕骨股骨關節,這是由大腿股骨和股骨溝上髕骨組成,髕股溝是由股骨末端膨起兩個髁(內髁與外髁)構成兩個骨頭接觸面襯有軟骨。開業中醫師賴睿昕昨日表示,由於兩個軟骨摩擦造成發炎、疼痛,以致患者有髕骨外翻症狀,常見膝蓋前緣疼痛卻找不出疼痛部位,而是蹲、跪、爬樓梯、久坐起身時感到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