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們長時間反覆採取相同動作和姿勢,會在不覺間造成膝蓋的負擔和壓力。不好的動作和姿勢會變成膝關節炎的原因或是使膝關節炎惡化,所以姿勢不良的人一定要好好矯正姿勢。
AM 08:30 ~ 12:00
PM 14:30 ~ 21:30
AM 08:00 ~ 12:00
PM 14:00 ~ 21:30
台中市北屯區北屯路385號
No. 385, Beitun Rd., Beitun Dist., Taichung City, Taiwan (R.O.C.)
04-22341479
假如我們長時間反覆採取相同動作和姿勢,會在不覺間造成膝蓋的負擔和壓力。不好的動作和姿勢會變成膝關節炎的原因或是使膝關節炎惡化,所以姿勢不良的人一定要好好矯正姿勢。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你有半夜睡覺肩膀容易疼痛 ,手慢慢舉不高,就連穿衣服都像酷刑嗎?要留意可能是號稱中年殺手的五十肩找上門了!
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醫師陳炯瑜指出,五十肩字如其名的確是好發於45歲-60歲的中老年人,正式名稱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
記者季大仁/新竹報導
67歲男性平時工作繁忙,交際應酬多,時常大魚大肉的聚餐與飲酒。最近天氣冷,在吃完海鮮火鍋與喝酒之後,右腳大拇指的位置突然一陣劇痛,去醫院接受檢查後才發現是痛風發作,在飲食調整與藥物的控制下,症狀才慢慢緩解。
【早安健康/高湧坤(國際關節與軟骨再生醫學權威)】
「愈年輕,愈來日方長,愈要珍惜膝蓋!」20多歲到30多歲的人必須把這句話銘記在心。也許有人會覺得很荒誕,因為20多歲到30多歲的人起碼還得再等30年以上,才能切實體會用自己的膝蓋生活有多麼重要。
據了解,其女性患者人數是男性患者的3倍。退化性膝關節炎更常發生在女性身上的原因,是因為女性要做家務,勞動到膝蓋的機會較多,施力在膝蓋上的動作也偏多。
其中,加速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女性代表性生活習慣如下:
• 坐著手洗衣物。
• 跪在地上擦地板。
• 坐著收拾蔬菜或做菜。
• 逛市場提重物。
• 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
尤其是更年期後的女性(男性是65歲之後)要格外留意以下動作:
• 坐了一段時間後起立時。
• 站了一段時間後走路時。
• 上樓梯或下樓梯時。
• 盤腿蜷坐時。
如果近日晚上或睡前覺得痛,並且症狀愈來愈嚴重,持續2周以上,有必要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退化性膝關節炎,盡早就醫。稍有不慎延誤就醫時機,造成疼痛加劇,關節面變形,有可能會變成內八字腿。
「在關節已經受損的情況下,有沒有任何根本療法?」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目標和其他關節炎無異,都是希望減輕或消除患者痛苦。在軟骨輕微損傷初期,使用運動療法或藥物治療都能有助病情好轉,但是進入中期之後,物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等各種療程必須雙管齊下。
在退化性關節炎初中期,安全的「幹細胞」治療可以成為復原損傷軟骨的根本療法。然而,末期患者除了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外,別無選擇。把原生關節置換成人工關節的手術,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治療的最後選擇。
所以說在膝關節疾病中,早期發現與治療同等重要。萬一動了人工關節手術,隨著人工關節壽命增加,必須持續進行緩解疼痛與快速復原的復健療程。
一般而言,60歲以上的患者如果出現腳抖,或走路姿勢不自然,或出現骨頭碰撞聲,就得考慮進行人工關節手術。如果迫不得已得動手術,就要先了解人工關節手術的危險性和可能的併發症。另外,得考慮到人工關節不能永久使用,壽命約是15到20年,之後需要再次手術。
本文選自高寶書版《一輩子不疼痛的膝關節:關節與軟骨再生醫學權威教你膝蓋用到100歲》一書
原文網址: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11/84818?page=2
很多人喜歡在疲勞或全身痠痛時,去推拿館「鬆」一下,讓師傅把緊繃的肌肉鬆開;或是在受傷後到國術館「喬」一下,希望能舒緩不適,但你知道嗎?推拿及整骨藏有風險,並非每個人都適合。
來看實際案例,一名40歲的陳小姐在車禍中手腕挫傷,急診醫師X光初步判斷沒有明顯的骨折,因此以石膏固定後讓病患出院,並建議陳小姐至骨科門診繼續追蹤治療。然而,陳小姐認為自己沒有骨折,不需要再回診,透過朋友介紹到附近的國術館整骨及推拿,沒想到幾次療程後症狀加劇,手腕脹痛,甚至難以入眠,於是趕緊前往骨科門診檢查,X光檢查後才發現是「遠端橈骨骨折」,因而安排住院接受手術治療。廖醫師提醒大家,在接受推拿或整骨時,要注意以下情況,以免讓病情更惡化。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現代人工作型態,總離不開手機、平板等3C產品,而且經常久坐辦公室,回到家又癱坐在沙發,這種缺乏運動的生活方式,不僅有害身體健康、代謝力下降,對髖關節及膝關節的損傷也不小。
很多人曾有這種經驗,早上起床發現脖子僵硬、動彈不得,起床用力的時候疼痛不已,有時候還必須維持奇怪的姿勢才能行動,原來是落枕了。
很多人曾有這種經驗,早上起床發現脖子僵硬、動彈不得,起床用力的時候疼痛不已,有時候還必須維持奇怪的姿勢才能行動,原來是落枕了。落枕其實是中醫名詞,也稱為失枕,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針傷科李昌狄醫師表示,發生原因其實就是頸部肌肉或其他軟組織的損傷,西醫一般稱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腫痛發炎的急性期可以冰敷,其他時間則應熱敷,而針灸也可幫助舒緩症狀、加速恢復。
資深媒體人趙少康在臉書上po出一張深蹲運動照,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深蹲要訣,更透露自己一直以來都有保持運動的習慣,每週都會上健身課和晨泳,網友紛紛留言「很厲害」「有夠帥」,健身教練也留言稱讚他的動作「非常標準」!
久坐除了會為脊椎帶來很大壓力容易引起椎間盤突出等問題外,亦會容易誘發梨狀肌症候群 (Piriformis Syndrome)。一名26歲女士前來求醫, 表示周末在家中打通宵麻雀後, 臂部痛不堪言,經檢查證實,她患上梨狀肌症候群。梨狀肌(Piriformis) 位置在兩邊臀部深處,從盆骨底部連接到股骨(Femur)的位置,它可以使髖關節做出向外轉的動作,並且對維持骨盆和髖關節的穩定度及活動度有很大的幫助。
如今人類已經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及期望壽命增加到一百歲的百歲世代,「關節炎」發病率逐漸趕上癌症、高血壓和糖尿病等疾病發病率。因此大韓家庭醫學學會、韓國保健福祉部與韓國疾病管理本部站在韓國政府立場上,積極宣傳「關節炎」應對之道。一般而言,國家機關喜歡發表「實行方針」,以叮囑國民,多加注意高發病率疾病或生活習慣所引起的疾病。
陳積善(資深瑜伽老師)、黃瑞欣(軟木筋膜放鬆運動發起人)
經絡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可是卻在中醫的傳承中,被完美捕捉並代代相傳,早期的大夫們是如何探尋到經絡的走向呢?其實靠得是自我覺知,覺知力夠強的人,可以感受到氣在經脈中流動的過程。
許多人到了50歲,便開始肩膀怪怪的,有時候會痛、有時候卡卡的活動不順暢,嚴重一點的甚至手無法舉起,這種五十肩稱「冰凍肩」或「肩關節囊攣縮」。
許多人到了50歲,便開始肩膀怪怪的,有時候會痛、有時候卡卡的活動不順暢,嚴重一點的甚至手無法舉起,這種五十肩稱「冰凍肩」或「肩關節囊攣縮」。其真實的學名應該是「粘連性肩關節囊炎」。關節裡面因發炎、沾黏、變硬,不再順利滑動。使得手因此無法順利抬起,無法做某些動作。
常常覺得肩頸腰背莫名的酸痛嗎?可能是你的不良姿勢惹得禍!我們都知道「翹腳坐」對身體傷害極大,然而生活中,許多人為了貪圖方便舒適,隨時席地「盤腿坐」,往往卻坐出一身病。究竟「盤腿坐」對身體會造成哪些危害呢?
圖文/常春月刊
隨著「低頭族」愈來愈多,脖子長時間姿勢不良,頸椎間盤突出有年輕化趨勢!40多歲的王小姐從事秘書工作多年,長時間使用電腦,出現肩頸痠痛、手麻無力的情形,原以為是肌肉緊繃疲勞,照了X光竟是頸椎間盤突出,壓迫到頸部神經,還好發現得早,在藥物及復健治療下,逐漸改善症狀。
蔣志偉 陳儒桓 報導
許多人都曾經發生「下背痛」的經驗,像是打掃、搬重物、久坐辦公等,都會有下背部疼痛的情況,TVBS健康醫藥專題報導,我們要帶您了解「下背疼痛」發生原因?我們該怎麼遠離危險因子,北榮骨科醫師吳博貴,透過鏡頭要告訴您預防下背痛正確觀念!
膝蓋用太兇提早報銷?哪些人容易退化性關節炎
膝蓋用太兇,恐使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國泰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鄧修國受訪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50歲以上、關節軟骨曾受傷、O型腿等族群。女性則因膝蓋角度,容易發生髕骨外翻造成磨損,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相對較高。常進行激烈運動如打籃球,也會增加關節受損機率。
圖、文/NOW健康 陳敬哲
【來源自: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
全民夯運動,人人都是跑者,不過有些跑步前的訓練不足或是錯誤的跑步姿勢,常常會導致關節或肌肉的疼痛,其中最困擾的就是膝蓋周邊疼痛的「跑者膝」,經常反覆發生,讓不少人對於運動產生恐懼。
▲醫師傳授4招可簡單自測「退化性關節炎」。(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張乃文/綜合報導
走路時出現「喀喀」聲,擔心自己是否關節出狀況?4招簡單自測「退化性關節炎」,若符合其中一項就要當心了,醫師也提醒,關節退化是「不可逆」的,平時就應該做好保養,除了運動,飲食方面也要特別留意蛋白質、維生素D等營養攝取,以幫助膝蓋潤滑及穩定。
醫師陳炯瑜直言,退化性關節炎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他也曾在門診遇過40幾歲的患者,因此別仗著年輕,就忽略關節保養,每天踏出的每一步,膝關節都在承受巨大壓力,更遑論體重過重、上下樓梯、錯誤的運動姿勢或過度使用等,皆會加速關節的磨損,進而導致退化性關節炎。
陳炯瑜也分享4招簡易測驗,若符合其中一種症狀,就要注意退化性關節炎找上門:
1.上下樓梯超過10階,膝蓋就感覺疼痛。
2.平常走路、運動,總感覺關節卡卡有聲音。
3.早上剛起床時,一段時間沒活動就會感覺僵硬。
4.關節深處會疼痛,但壓不到痛點。
▲醫師解釋,退化性關節炎就是裡頭的軟骨發生磨損。(圖/達志/示意圖)
陳炯瑜解釋,退化性關節炎就是關節內的軟骨發生磨損,骨骼的關節軟骨失去緩衝保護的功能,長時間互相摩擦下,就會造成腫痛、發炎。而膝蓋就如同輪胎,體重過重便造成過多的磨耗,使用不當也會導致輪胎皮消耗增加。
陳炯瑜認為,膝蓋保養是全方位的,包括飲食及運動;飲食方面,千萬不要只靠單一種營養品,如:蛋白質,可合成肌肉,幫助膝蓋的穩定;維生素D、膠原蛋白還有鈣質皆可來幫助膝蓋的潤滑。另外,適當的運動,可以訓練肌肉力量,增加肌肉的強度來穩定關節減少磨損。
不過,陳炯瑜提醒,若已經出現疼痛,請不要隨便運動折磨關節,一定要先就醫,也要記得關節退化是「不可逆」的,一旦出現症狀,應立即治療。
原文網址: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1938689
髖關節外側嗒嗒響的髖關節彈響症候群
一名喜愛登山的女嚮導, 每走一步, 髖關節外側就「嗒」一聲,並合併中度的疼痛,平時疼痛情形還算輕微, 但山路走越多,症狀就越嚴重。 檢查後發現,她髖關節大轉子上的髂脛束(Iliotibial band)相當肥厚且纖維化。
經施以局部非類固醇消炎藥注射及伸展鍛練後,症狀及發生頻率顯著改善,3 個月後已不再復發。
腳跟長期出現刺痛感覺,可能是足底筋膜炎警號。有醫生表示,足底筋膜如一個避震器,能夠吸收我們的體重及動作為足底所帶來的衝擊力。如果過勞,可能會造成腳底拉傷,甚至出現足底筋發炎、腫脹等,經常站立的人士較容易患上,平日可以多做伸展運動改善疼痛不適。
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諮詢專家/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及疼痛治療中心暨復健科主治醫師 徐瑋璟、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及疼痛治療中心中醫師 吳俊昌
熱愛跑馬拉松的陳先生,某次賽事因準備不足,中途跑姿走樣,但仍堅持完賽,導致隔天起床一踩地就感到足跟內側一陣刺痛,雖然緩步行走後逐漸舒緩,但久站工作後又即復發,就醫確診為足底筋膜炎。
陳夢茹許多長輩們深受退化性關節炎或關節疼痛所苦,台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骨科醫師林育寬提醒,該狀況因關節軟骨磨損引起退化性關節炎,近年來受傷、肥胖、慢性病、姿勢不正確或過度運動等,更讓關節軟骨磨損時間表提前到四、五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