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乾等食物富含鈣質。(圖擷取自photoAC)
AM 08:30 ~ 12:00
PM 14:30 ~ 21:30
AM 08:00 ~ 12:00
PM 14:00 ~ 21:30
台中市北屯區北屯路385號
No. 385, Beitun Rd., Beitun Dist., Taichung City, Taiwan (R.O.C.)
04-22341479
【NOW健康 翁靖祐/台北報導】骨質疏鬆症已成為全球第2大流行病,其中,屬高齡社會的台灣,髖部骨折率更居亞洲首位。每年10月20日為世界骨鬆日 (World Osteoporosis Day),為響應世界骨鬆日,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陳崇桓理事長呼籲長者應正視骨質疏鬆的威脅,並倡導「骨鬆早篩檢,骨折不出現」,鼓勵國人進行DXA骨密度檢測,提早預防骨質疏鬆。
林周義/台北報導
骨質疏鬆是骨折的隱形殺手,人類骨頭質量在35歲前達到巔峰,隨著老化而流失。10年前的夏天,成大醫院骨科醫師戴大為的外婆髖部骨折,術後5天回家休養,但因年紀老邁,多數時間都在臥床,身體機能愈來愈差,不到1個月就因器官衰竭過世,令他心痛不已。對他而言,未能及早發現外婆的骨鬆,是他人生的一大遺憾,他也將這段故事寫成書,希望藉著衛教提高大眾對骨鬆的認識,別讓骨鬆帶走心愛的家人。
43歲吳姓女主管因連日加班熬夜,自覺常頭暈、精神不濟,日前特地到住家旁某工作坊嘗試「撥筋」服務,沒想到隔天起床發現小腿肚「宛如家暴毆傷」,且有發腫、疼痛,嚇得趕緊就醫,所幸只是皮下小血管破裂,僅需休息、冰敷即可恢復,但醫師提醒患有慢性病、服用抗凝血劑等民眾當心,以免衍生後遺症。
隨著台灣老年人口比例不斷上升,骨質疏鬆和關節退化相關的健康問題變得更加普遍,但一般人經常混淆之間的區別。不少人常會問「膝關節疼痛是不是骨質疏鬆引起?」、「補充鈣質是不是可以緩解疼痛?」,或是骨質疏鬆的病患會問「是否需要補充葡萄糖胺類的藥物?」等問題。
80歲的婆婆10年前因為手腕骨折到骨科求診,診斷後發現為骨鬆性骨折,經手術治療後過了3年,又發生右髖關節骨折,之後開始認真使用骨鬆藥物治療,骨密度顯著增加;但這兩年疫情期間,婆婆因擔心受感染,很長一段時間沒回診繼續治療,去年,不幸又產生脊椎骨折,差點造成嚴重失能。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骨質會逐漸流失,尤其女性絕經後容易導致骨質疏鬆症。研究已經證實,有8種保護骨骼的物質,包括葛根素、乳香、柑橘柚皮素、白藜蘆醇、某些維生素和李子乾等天然食品,可以防止我們的骨骼退化。
「台灣已步入高齡化社會,估計2025年70歲以上人口數將達300萬人,這群人都有可能是骨質疏鬆症的高風險族群!」臺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石承民指出,骨鬆是老年疾病,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容易令人失去警覺,往往都是在不小心跌倒或搬重物時出現低創傷性骨折,才知道骨鬆情況已經很嚴重。
▲婦剎車竟骨折,原來有骨鬆!醫:中高齡4情境都要注意。
近日傳出一名婦人騎車剎車竟發生骨折的消息,讓人相當驚訝,相信不少民眾會認為是少數案例,但其實這類情形相當常見,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洪暐傑醫師提醒,骨鬆患者需注意的不只有跌倒,生活各種情境都需小心,以防骨折發生,而骨鬆不易被發現,民眾平常就需留意自己是否也是骨鬆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