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沒有明顯症狀的疾病,卻會使全身的骨骼變得脆弱,大一點的外力就可能導致骨折。
更年期以後的女性,由於荷爾蒙變化,成為骨鬆性骨折的高危險群,門診中常見熟齡女性因骨質疏鬆而骨折的案例。
自行訓練想改善骨鬆,反而骨折、病情更惡化
一名57歲女性因輕微腰部疼痛來就診,醫師評估後,安排她接受脊椎X光以及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檢查,發現病患腰椎第4、5節椎間盤突出,診斷為腰椎退化性脊椎病變暨骨質疏鬆症。
針對退化的部分,醫師除了給予基本藥物及復健來控制疼痛,也教導病患核心肌群的訓練;骨質疏鬆的部分,除了補充鈣片D3外,建議使用骨鬆藥物來降低骨折風險。
但骨鬆藥物在台灣的健保下,目前只給付骨鬆性骨折,包含脊椎骨折及髖關節骨折。因此這名患者如果要用藥必須自費,然而她暫無意願接受自費骨鬆藥物治療,選擇以肌力訓練及復健治療來改善病況。
結果有一天,病患在家中拿啞鈴練習深蹲,起身時下背一陣劇痛,就診檢查發現骨質疏鬆導致脊椎壓迫性骨折。。
年近八旬阿嬤一跌倒就骨折,術後更衰弱被送進護理之家
另一個診間故事則令人心酸。一位年近八旬的阿嬤原本獨居,不只行動自如、生活也可以自理;結果有一天半夜起床上廁所跌倒,讓早有骨質疏鬆的阿嬤,一跌就髖關節骨折,幸好及時被家人發現,送醫治療手術成功。
雖然術後回診X光影像顯示阿嬤恢復得不錯,但畢竟年事已高,術後身體狀況比跌倒前衰弱許多,生活自理能力退步,必須有人照護。家人擔心獨居的阿嬤再發生意外,多方考量後,將她送到護理之家療養。有一次回診時,阿嬤開口說:「陳醫師,你可以跟我的小孩說嗎?我真的好想回家……」
有家歸不得,成為阿嬤心頭難以平撫的痛。
看不見的危機!髖部骨折術後1年,約有2成會面對死亡
其實,骨鬆常造成銀髮族身體4個部位骨折。稍微年輕一點的,跌倒當下第一時間往往是手撐地,造成遠端橈骨骨折、或是肩膀著地造成近端肱骨骨折。年紀較大或是反應不及的,就變成下背或是屁股著地,造成所謂的脊椎壓迫性骨折或髖關節骨折。
這些骨折中,最令人戒慎恐懼的就是髖關節骨折。台灣每年約有2萬人髖關節骨折,這些髖部骨折的個案,如果不開刀就會因疼痛難耐必須臥床,躺久了容易併發褥瘡、泌尿道發炎、以及肺炎導致敗血症,也就是造成臥床者死亡的3大主因。
遺憾的是,髖部骨折患者即使接受手術治療,術後身體功能也會大不如前。據相關統計,術後一年約有2成的人會面對死亡,比眾多癌症的死亡風險還要高;另外有約3成的人進入慢性失能階段。
如果兒女上班無法照顧,只能申請外籍看護照顧,或送到護理之家,直到人生終了。以目前平均一個月照顧基本費用約3萬5,000元、平均臥床近8年去計算,需花費近300萬元;髖部骨折的人生最後一哩路,若是不幸失能了,那真的走得既漫長又代價高。
很多人認為骨鬆造成的骨折機會沒有想像中高,不會發生在自己或是家人身上。
補鈣與維他命D、適當運動,多管齊下預防骨鬆性骨折
骨鬆性骨折其實是可預防的,及早並定期進行骨質密度篩檢是關鍵。若發現有骨鬆,就會成為骨折高風險族群,盡早接受骨鬆藥物治療是王道。
骨質疏鬆藥物的作用機制,主要分為抑制蝕骨細胞和增加造骨細胞兩種。有些藥物在持續治療時可以增加骨質密度,預防骨折並降低相關骨科手術的併發症,因此治療期間,患者務必遵循醫囑,切勿任意中斷用藥,否則會增加骨折的機率。
因為骨質疏鬆症患者一旦骨折,即使經過手術恢復,如果骨質不足的情況沒有得到控制和改善,仍然容易再次骨折,增加後續相關的治療費用。
日常保養則應攝取足夠的鈣質和維他命D,加上適當的肌力訓練,不要因為擔心骨鬆性骨折的併發症而選擇不動,但運動時切記不要逞強,每個人身體條件不一樣,只要比昨天的自己更進步、運動量比昨天增加就好。
留「金山銀山」不如做好日常保健,遠離失能才有快樂人生
台灣很多人抱有「年輕時努力賺錢,老年才能享福」的觀念,疏忽保健的重要,原本希望退休後環遊世界,結果還沒退休就開始「環遊醫院」或老後得送護理之家。與其留金山、銀山給小孩,不如思考如何把自己照顧好,老後不造成孩子的負擔,才是對下一代最好的事情。
我演講時常說:「可以站就不要坐、可以坐就不要躺,以後可以躺的時間還很長。」希望民眾在還未發生骨鬆或肌少症時,能先積極介入預防,提早增肌減脂、預防及延緩失能;而不是等到失能了,再來認真思考要如何復能或只能接受長照。每個人都應該嘗試找到自己的動機,養成運動習慣,才是預防醫學達到逆齡人生的真諦。
不失能的快樂,才是真正快樂的人生。
(本文作者為台南陳建宏骨科院長)
原文網址: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902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