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膝性關節炎的症狀因人而異,初期容易關節腫脹、關節僵硬、活動出現喀喀響聲,嚴重甚至膝蓋疼痛難耐、關節變形,尤其是過度活動時,或是從久坐站起來、上下樓梯時,會感到疼痛加劇;但休息時疼痛便能緩解,造成日常活動能力下降。
台灣運動醫學會榮譽理事長、羅東博愛醫院院長、長庚大學骨科臨床教授葉文凌表示,表示,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理進程,是緩慢的膝關節軟骨缺損、硬骨與關節周圍組織產生病變,進而產生疼痛、關節僵硬、肌肉無力,最後導致肢體功能障礙,膝關節疼痛及功能障礙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惡化,逐漸出現膝部變形攣縮、關節喀喀作響及組織滲出液,但往往X光片分級診斷的嚴重度,未必與疼痛程度呈正比,而大量關節液大於50毫升以上,則進一步增加關節內壓力,使疼痛更形惡化。
輕度發炎用保守治療
葉文凌說明,退化膝性關節炎的治療與疾病嚴重度相關,主要是利用放射線學檢查分級,但放射線學檢查也很難充分反映軟骨受損的嚴重度,並不等於實際嚴重度,因此治療方法也十分難以評估療效。不過,現在治療越來越依賴基因分子診斷,
一般來說,第一級及第二級退化膝性關節炎屬於輕度關節炎,可以透過減肥、運動、復健,以及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等保守治療,也可進行玻尿酸治療、自體高濃度血小板PRP、自體軟骨細胞移植治療或混合治療等,但由於增生療法的療效很難一致評估;至於口服葡萄糖胺、軟骨素、甲基硫醯基甲烷MSM等,只能視為營養補充品,並無證據顯示具有療效,效果因人而異。
中重度需手術治療
退化膝性關節炎第三級以上屬於中重度關節炎,大多數需要依賴手術治療,包括:膝關節鏡手術、高位脛骨截骨矯正術、部分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等。
葉文凌進一步說明,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時,將磨損的膝關節部分置換越多,改善效果也越好,但與原本膝關節生物力學差距越大,且介面越多鬆脫的可能性也越高,需要更多的論證以訂出合理手術範圍,未來微創手術的發展也開展許多可能性,如細胞產品植入等。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原文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9%80%80%E5%8C%96%E6%80%A7%E8%86%9D%E9%97%9C%E7%AF%80%E7%82%8E-%E4%B9%85%E5%9D%90%E7%AB%99%E8%B5%B7-%E4%B8%8A%E4%B8%8B%E6%A8%93%E6%A2%AF-%E7%96%BC%E7%97%9B%E6%84%9F%E5%8A%A0%E5%8A%87-%E8%BC%95%E4%B8%AD%E9%87%8D%E5%BA%A6%E6%B2%BB%E7%99%82%E6%96%B9%E5%BC%8F%E4%B8%8D-005948645.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