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健康網文/時報文化】根據我們(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附屬之「退化性」膝關節炎研究室)長期的臨床研究發現: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經年累月互相摩擦產生的「內側摩擦現象」,是造成膝關節「退化」的重要原因。
「退化性」膝關節炎3大診斷!95%「退化性」膝關節炎是摩擦造成
四十歲以上被告知患有「退化性」膝關節炎的人,他們的膝痛,有95%是內側皺襞引起的「內側摩擦現象」造成的。大林慈濟醫院國際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主任呂紹睿醫師表示,內側皺襞與關節軟骨相互重複摩擦(或是單次受傷)導致發炎而引發的一組臨床症狀,就是「內側摩擦症候群」。
為了定義「內側摩擦症候群」這個在醫學教科書上無法查到的新名詞所寫成的研究論文,歷經嚴格檢視及漫長等待後,已在二○一五年被重要醫學雜誌《Medicine》 接受並刊出(論文中文摘要請見附錄一)。此外,綜合說明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重複摩擦所引起的「內側摩擦現象」在膝關節軟骨「退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之論文,也於同年刊登在《Medical Hypotheses》。
我們曾對一百六十三位年齡超過四十歲、經關節鏡檢查證實有「內側摩擦現象」的患者進行一系列調查,得到了以下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臨床診斷依據: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症狀
疼痛:是一種深層的抽痛或割裂痛,爬樓梯(尤其是下樓梯)、屈膝久坐後突然起身伸直膝關節時,疼痛感會更嚴重;夜晚睡覺時,常會有疼痛難耐的情形,很難找到一個舒適的睡姿。有些時候,可以明確感受到疼痛位置是位於膝蓋前內側。
摩擦音:當膝蓋彎曲、久坐後起身、或突然變換姿勢時,偶而會聽到清脆的彈撥音或摩擦聲音,可能會伴隨著疼痛。
卡住或鎖住:偶爾會感受到膝關節突然「軟下去」、無法使力,或是在某些姿勢似乎會鎖住,這些現象多半發生在負重時半彎的膝關節。有時,在長時間或坐或躺後起身開始走路時,會發生鎖住的現象,往往得先站立幾分鐘,稍稍擺動膝蓋,過一會兒才會鬆開。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誘發因素
受傷:如跌倒時膝蓋突然彎曲、膝關節前內側直接撞擊傷害、採跪姿或蹲姿時因突然改變姿勢而扭傷膝蓋。
屈膝活動:因工作或運動,反覆或長時間彎曲膝蓋,如蹲、跪、爬樓梯、走斜坡、爬山、騎自行車,或長時間駕駛或騎乘各種交通工具。
女性:女性在日常活動中往往比男性更常彎曲膝蓋。
宗教:需要反覆蹲或跪的宗教儀式。
醫原性:曾接受各種膝關節注射或手術造成內側皺襞纖維化。
膝部理學檢查表徵
局部壓痛:按壓髕骨下端內側緣和股骨內側髁脊間部位,會有明確的局部疼痛。
可觸摸到帶狀物:在上述觸痛部位可能摸得到條狀物,活動關節時會伴有彈響或摩擦音。
刺激試驗:要重現這種特有的疼痛及條狀物摩擦音,可用一隻手的拇指壓住壓痛點,並用另一隻手反覆扳彎膝蓋進行刺激試驗。
影像學的發現
隨著病程進展,可清楚看出內側髕股關節間隙明顯變窄(圖2-4)。嚴重個案,除了逐漸變窄的內側髕股關節間隙,在髕骨內緣和股骨內側髁伴隨有骨刺形成,有時也會在股骨內側髁軟骨下發現囊腫及骨質硬化情形(圖2-5)。
圖2-4 髕股關節內側間隙明顯縮窄。(圖片提供/時報文化)
▲圖2-4 髕股關節內側間隙明顯縮窄。
圖2-5 內側髕股關節間隙縮窄,髕骨與股骨內側髁骨刺形成,股骨內側髁下囊腫與骨質硬化。(圖片提供/時報文化)
▲圖2-5 內側髕股關節間隙縮窄,髕骨與股骨內側髁骨刺形成,股骨內側髁下囊腫與骨質硬化。
原文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9%80%80%E5%8C%96%E6%80%A7-%E8%86%9D%E9%97%9C%E7%AF%80%E7%82%8E3%E5%A4%A7%E8%A8%BA%E6%96%B7-95-%E9%80%80%E5%8C%96%E6%80%A7-%E8%86%9D%E9%97%9C%E7%AF%80%E7%82%8E%E6%98%AF%E6%91%A9%E6%93%A6%E9%80%A0%E6%88%90-000000012.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