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北屯區北屯路385號
No. 385, Beitun Rd., Beitun Dist., Taichung City, Taiwan (R.O.C.)

04-22341479

2023年7月2日 星期日

脖子痛要看骨科還復健科?頸椎病還分6大類,腿沒力、耳鳴竟是症狀


【早安健康/林頌凱(復健醫學雙專科醫師)】 頸椎不正百病生,解析頸椎病6大類型


1號病人主訴:醫生,我肩頸痠痛,常常一早起床就落枕?

2號病人主訴:最近雙腿明顯無力,一個不注意就很容易跌倒……


3號病人主訴:我時不時就眩暈、耳鳴,好像該去掛耳鼻喉科看看。

4號病人主訴:上肢皮膚有麻麻的感覺,手指頭的觸覺也變得遲鈍,是循環出問題嗎?

5號病人主訴:喉嚨有異物感,還胃食道逆流,我的胃是不是有問題?


如果你是復健科醫生,針對1號病人的主訴,無疑是大眾所熟悉的典型頸椎病,但是其他人的主訴,與頸椎有關嗎?在復健科的診間裡,患者闡述的狀況五花八門,產生症狀的部位不盡相同,但根源很可能都與頸椎病有關。尤其再進一步仔細詢問,他們或多或少都存在頸肩背痠痛麻的問題,又或在X光檢查下的頸椎圖像證實了一切。


就定義而言,「頸椎病」是包含椎間盤、韌帶、關節等頸椎相關的身體結構,因退化或病變造成頸椎管、椎間孔等組織變形或狹窄,致使周圍組織如:肌肉與筋膜、脊髓,以及神經與血管等受到損害,所產生相應的病理表現。


然而,這些生理結構的病變又會產生一連串繼發性的病症,上至頭部、下至腿足,淺至皮膚、深至內臟都可能受牽連,誘發出異常症狀,因而讓頸椎病的表現變得複雜,故又稱為「頸椎症候群」。症狀輕者常見頸肩背痠痛麻、頸部活動受限,嚴重者半身不遂、大小便障礙。


1.頸型頸椎病

  • 症狀:頸部痠麻痛/頸椎痛/肌肉僵硬緊繃/頸部活動受限/容易落枕
  • 原因:姿勢不良、肌力不足
  • 診斷:X光、骨骼肌肉超音波
  • 相關疾病治療:
  • 病變部位:頸關節、肌筋膜、肌肉、韌帶的發炎
  • 四種相關疾病:
  • 頸椎退化性關節炎
  • 落枕
  •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 上交叉症候群

  

2.神經根型頸椎病

  • 症狀:上肢痠麻痛/感覺異常/肌肉無力/肌肉萎縮
  • 原因:姿勢不良、老化、頸椎不穩定、骨刺、椎間盤突出
  • 診斷:X光、MRI
  • 相關疾病治療:
  • 病變部位:關節、椎間盤、神經根
  • 三種相關疾病:
  • 頸骨刺
  • 頸椎間盤突出
  • 頸神經根病變


3.椎動脈型頸椎病

  • 症狀:頭痛/暈眩/耳鳴/猝倒/噁心/嘔吐/視力模糊
  • 原因:老化、骨刺、頸椎不穩定、血管硬化(頸椎狹窄)
  • 診斷:血管超音波、MRI
  • 相關疾病治療:
  •   病變部位:頸椎結構病變、壓迫血管
  •   兩種相關疾病:
  • 頸因性頭痛
  • 頸因性暈眩


4.脊髓型頸椎病

  • 症狀:四肢麻木/步態改變/容易跌倒/肌肉無力/肌肉萎縮/全身疲乏感/大小便障礙
  • 原因:老化、脊椎不穩定、骨刺、椎間盤突出、頸椎狹窄
  • 診斷:X光、MRI
  • 相關疾病治療:
  • 病變部位:脊髓、後縱韌帶鈣化
  • 一種相關疾病:
  • 脊椎狹窄症


5.交感型頸椎病

  • 症狀:肩頸痠痛/頭痛/暈眩/眼麻/手臂麻/口乾/畏光/視力模糊/喉嚨卡卡/胃食道逆流/心悸/胸悶
  • 原因:脊椎不穩定
  • 診斷:X光、MRI
  • 相關疾病治療:
  • 病變部位:交感神經失調
  • 三種相關疾病:
  • 頸因性頭痛
  • 頸因性暈眩
  • 巴劉氏症候群


6.混合型頸椎病

  • 症狀:以某一類症狀為主,但仍出現其他類之症狀
  • 原因:脊椎不穩定
  • 診斷:視症狀而定
  • 相關疾病治療:
  • 四種相關疾病:
  • 五十肩
  • 肩旋轉肌病變
  • 高爾夫球肘
  • 腕隧道型症候群


脖子痠痛,6大科別治療各有專長

脖子感到不舒服、僵硬,通常是頸椎病發生的前兆,剛開始多數人可能選擇熱敷、按摩或使用痠痛藥布/噴劑緩解不適,然而當疼痛的強度、長度、頻率不斷增加時,才會意識到或許不是一般的肌肉痠痛這麼簡單,才願意走入診間。在科別的選擇上,中醫、骨科、神經內/外科、疼痛科、復健科、運動醫學科,此6大科別皆能根據不同的頸椎狀況予以相對應的治療。


「中醫」在華人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中醫師面對頸椎病時,強調全身結構的評估和治療,同時結合患者的體質和生活型態進行調整跟治療,其中的「針灸治療」在處理運動傷害的層面是很常使用到的技術,還有「推拿手法」從現代運動醫學的角度,能刺激人體皮膚、肌筋膜與關節等處,有助改善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疼痛。但若未經正確的身體狀況評估,就直接到國術館整脊、去坊間按摩,對脆弱又精密的頸椎來說,是一項風險極高的舉動,可能適得其反,造成無法挽救的傷害。


乍看之下,「骨科」好像是與頸椎問題最相關的專科,骨刺、椎間盤突出更經常與開刀聯想在一塊。然而,針對骨頭沒有明顯病變、病情還不到需要開刀的程度、或評估手術對症狀改善效益不大的患者時,骨科能予以患者的非手術治療,大多侷限在以藥物、增生注射治療緩解疼痛問題,可是這對於改善或預防頸椎問題是遠遠不夠的。這與骨科屬外科系統有很大的關係,骨科醫師的專長在於手術治療,其領域關注的是骨頭有無病變、骨折外傷或嚴重錯位,他們能準確的判讀患者的狀況是否及早手術會有更好的預後成效,並提供最適切個人狀況的術式。


人體的神經系統可區分為中樞神經、周邊神經和交感神經,而「神經內、外科」之別,如同復健科與骨科的關係,神經內科屬內科,治療方式與復健科相近;反之,神經外科則和骨科一樣擅於手術治療,能透過手術修復受損神經,以減輕患者疼痛,避免神經繼續受壓迫。神經內/外科的專長在處理神經的病變,以及周邊血管、組織壓迫的影響,在頸椎病治療中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疼痛科」之於上述科別是特別的存在,屬於「次專科」,乃是骨科、神經科、復健科、麻醉科或家醫科等專科醫師,進修後再取得「疼痛專科醫師」資格。他們所處理的核心問題是:照顧患者的疼痛,唯有搞定疼痛問題,把患者從不好的情緒中拉出來,才有意願和能量做復健,以及配合後續治療。患者的疼痛有時是跨科別的問題,因此疼痛科醫師對於疼痛有較全面的掌握,也能更好的處理不明疼痛。


各種不同的科別有其專長和臨床受訓模式,在面對同一種頸椎病時,各科別的醫生所在乎的面向、給予的治療方針可能都不同,甚至各專科旗下的醫師還會依其主治項目再做分科,譬如有的復健科醫師主治下背痛、有的主治中風復健,各有所長。


當一位頸椎病患者進到診間,經過問診、理學檢查後,進一步安排儀器檢查找出病灶和釐清嚴重程度,醫生再判斷是否為本科專長所能處理,像是椎動脈型頸椎病通常會轉由神經內科處理、嚴重到需要動手術治療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會轉到神經外科、骨科接手。


不過,在我的門診經驗中,90%以上的頸椎病都是不需要走到最後、最極端的手術治療,因此有頸椎問題的人,建議從專長於非手術治療的科別切入,包含:中醫、疼痛科、復健科、運動醫學科皆是,一來是先尋求正確診斷,其次再就診斷結果做出適切的治療,如果保守治療3個月後效果不佳,或是已經需要手術治療的情況,再積極尋求外科醫師的協助。


復健科:免於開刀的恐懼幫助患者找回功能

看診經驗中,不免會遇到從別科轉來的疑難雜症;又或因為頸椎尚無明顯病變,周遊骨科、神經外科後,依舊覺得脖子痛而來到復健科的患者。一位因受傷而只能臥床的人,從能坐起身、下床站立、走路到走得好,此即復健過程,闡明了復健科主要做的事情是幫助一個人「從有障礙變成無障礙,從失能變成功能化」,尤其著重於脊椎結構、身體的發力與使用方式。


在患者病症引發因素方面,復健科醫師除了要仔細分辨是肌肉、骨骼或肌腱等問題外,我們花很多時間去解析病患痠痛的因素為何,是姿勢不當?還是運動造成?在治療計畫上,復健科和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有相當密切的合作,可說是團隊分工──由復健科醫師下診斷和處方,搭配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協助患者恢復功能性活動。


診治的中心概念是盡量不用藥,且透過熱敷、牽引等非侵入性治療,改善肌筋膜、椎間盤、韌帶等軟組織的問題,以及將僵直的脊椎拉回原本的生理曲度,同時注重患者的日常生活動作的衛教、運動訓練,以預防症狀再度復發。但如遇到骨頭或神經有實質上的病變時,經評估必須開刀治療,也會把病患轉介到骨科或神經外科。


運動醫學科:鍛鍊弱化肌群才能預防二次傷害

2002年,我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附設醫院擔任運動醫學臨床研究員的期間,確信了運動醫學領域的醫療觀念,能將需要復健之人的身體功能帶往一個更好的方向。以復健科而言,治療的宗旨是幫助患者恢復某項功能障礙,使其不受其所困擾、不再影響日常生活,直白的說,即是讓病人變成正常人。但運動醫學酷的地方,不只是讓病人恢復成正常人,還要讓身體功能升級,甚至變成超人!


一般人常誤會運動醫學科的受眾是運動員,但我們處理的不只是運動過程中發生的問題,人的行動也是運動的一種,所以運動醫學能協助一般人藉由「運動治療」而改善疾病預後與提升身體功能。以脊髓損傷為例,無論開刀與否,這類患者都是屬於需要長期復健的人,在復健階段的處理重點是「患者的身體功能」,如何從坐到站,有力氣站了之後學走路、大小便控制,以及關節功能角度方面的治療,過程中仰賴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的協助與引導,直到患者的身體功能性恢復到能回歸日常。


但一個從失能恢復到能生活自理的人,不代表能靈活自如的運動,這時運動醫學團隊能提供更進一步的訓練方針,讓患者不只是回到職場,還能上運動場。同樣的,頸椎病患者在復健科緩解了疼痛、解決了病灶,不表示未來不會再復發,因為大多數人最根本性的問題是「肌力不足」,這得靠患者的鍛鍊,而運動醫學的介入空間就是針對患者的弱化肌群進行訓練,以及調整整體身體排列與發力模式,才能達到「預防傷害」的效果。


本文摘自《頸椎全書》/林頌凱(復健醫學雙專科醫師)/出色文化


原文網址:https://www.edh.tw/article/3384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