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北屯區北屯路385號
No. 385, Beitun Rd., Beitun Dist., Taichung City, Taiwan (R.O.C.)

04-22341479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他痛風30年關節長滿「石頭」 規則用藥和調整飲食 有效控制發作

60歲呂阿伯30歲就有痛風,每次發作就去藥局買止痛藥吃,隨年紀漸長,雙手雙腳長滿痛風石,即使服用止痛藥也止不住疼痛,決定就醫治療。他透過規律使用降尿酸藥物和控制飲食,痛風石逐漸縮小、疼痛次數也降低,讓他重拾好的生活品質。


什麼是痛風?秀傳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林泓科說,尿酸是人類普林(又稱嘌呤)代謝的最終產物,當代謝異常造成尿酸合成過多、排出減少,導致尿酸濃度上升。當尿酸結晶鹽沉積在關節腔內,就可能導致關節發炎疼痛,產生所謂的痛風。


「痛風的症狀起初是反覆單一關節發炎,但若持續不控制,可能造成一次好幾個關節發炎,嚴重會產生痛風石」林泓科說,痛風石就像是石頭一樣,會卡在關節上,造成關節腫脹和變形。有病人一發作起來就會痛到不能走路,甚至痛到得坐輪椅,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痛風症狀是反覆的關節發炎,此為痛風病人的大腳趾關節發炎。圖/林泓科醫師提供


什麼樣的狀況下會誘發痛風發作?林泓科指出,包括飲食、用藥、生理壓力(外傷或開刀)、水分補充不夠、手腳保暖不夠等因素,都有可能導致尿酸值的高低變化,造成痛風發作。


台灣的痛風盛行率約為3%,危險族群包含:家族史、肥胖者、愛吃大魚大肉的人、30到50歲中年男性,以及少了雌激素保護的更年期女性。比較特別的是,原住民好發痛風的比率也比一般漢人來得高,可能跟南島語系基因有關。




近年來痛風有年輕化傾向,林泓科說,這可能和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和作息有關,他在門診常見到20多歲、體重過重或肥胖的年輕人發生痛風。


換言之,正常人想預防痛風,除了不要攝取過量的高普林食物之外,還要注意體重控制。高普林食物包括有:紅肉、肉湯、火鍋湯底、貝殼海鮮類、內臟、酒類、果糖飲料等。




規則用藥+控制飲食 有效控制尿酸濃度

林泓科說,一般人的尿酸濃度正常值為7(mg/dL)以下,但對痛風病人而言,治療目標是將尿酸濃度控制在6(mg/dL)以下,才能有效預防痛風,而控制在5(mg/dL)以下,痛風石則會慢慢吸收、縮小,症狀幾乎不會再發作。


所以在痛風的藥物治療上,一般是使用降尿酸及消炎止痛藥物,透過規則用藥來預防痛風。


非藥物治療則是飲食控制,減少高普林食物的攝取。此外,減重、多喝水、多做溫和的運動、冬天要注意保暖等,也非常重要。林泓科提醒:「千萬別把果汁、含糖手搖飲當開水來喝。」


只不過,有的時候尿酸控制達標,病人偶爾還是可能因天氣冷、聚餐、喝酒等因素,又誘發痛風出現。或者是因沒有注意到其他疾病的用藥,例如利尿劑,藥物交互作用之下造成尿酸濃度又再度偏高。


這也是為什麼在醫師的囑咐下,病人遵從「規則用藥」是非常重要的事。更何況,痛風病人發生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中風、和腎臟疾病的風險都很高,痛風控制了才有改善的機會。


醫師提醒,痛風病人規則用藥才能有效預防症狀再發作。 圖/林泓科醫師提供


痛風急性發作 關節應冰敷、抬高、多休息

罹患痛風就代表要一輩子吃藥了嗎?林泓科表示,視病人狀況而定。他解釋,如果病人能在藥物、飲食、減重等治療方式後,持續使尿酸控制穩定,就能慢慢減藥、停藥。


但是,如果病人的痛風本身跟家族史、基因大有相關,「這些病人就有需要長期用藥」林泓科說,以個案呂阿伯為例,他就是家族基因影響所導致的痛風,從年輕開始就出現症狀,長期規則用藥才能替他減輕疾病之苦。


臨床觀察常有病人不遵從醫囑用藥,有些人甚至只選擇到藥房打止痛針或拿止痛藥,結果長期下來造成腎臟損傷或胃腸出血。「特別是年輕人,覺得症狀控制好了就不再吃藥,但隔一段又會因症狀回診,需反覆溝通衛教,才能接受規則用藥的重要性」林泓科說。


若病人回家後,痛風急性發作該怎麼辦?林泓科建議,病人可先冰敷並抬高患部以減緩發炎反應,盡量少走動來讓關節休息。他特別叮嚀:「千萬不能推拿按摩,會讓已經發炎的患部因外力刺激而加重症狀。」


林泓科醫師小檔案


● 現職:

秀傳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

秀傳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


● 學經歷: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畢業

前台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風濕病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免疫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學會會員


● 專長:

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燥症、痛風、退化關節炎、關節病變、肌筋膜疼痛、骨質疏鬆症、氣喘、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過敏性鼻炎、各種過敏疾病



秀傳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林泓科。 圖/林泓科醫師提供



原文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99/638907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