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北屯區北屯路385號
No. 385, Beitun Rd., Beitun Dist., Taichung City, Taiwan (R.O.C.)

04-22341479

2021年7月13日 星期二

老母連杯子都拿不了 微創手術重建韌帶關節助恢復

 60多歲的陳媽媽大拇指嚴重變形(左圖)接受微創手術後,拇指的位置恢復原狀(右圖),也恢復原有的功能。 圖/陳信銓醫師 提供


60多歲的家庭主婦陳媽媽(化名),40多年來扛起了家中一切的家務,三年前拇指開始出現疼痛的症狀而且慢慢變形,初期以為是長年的風濕免疫疾病引起,因疼痛感還可以接受「先忍再說」,直到近期終於痛到受不了詢問醫師,才發現這是經年累月勞動引起的「拇指基底關節炎」。

因手部嚴重變形到無法拿杯子,經醫師評估後,透過微創手術及韌帶重建,才幫助拇指恢復正常功能。 「大拇指負擔手部五成以上的功能」秀傳紀念醫院骨科部手外科主任陳信銓表示,手一旦因為拇指基底關節炎而變形,手的功能馬上就少了一半,近年隨著人口老化,拇指基底關節炎的患者愈來愈多。


陳信銓醫師表示,拇指基底關節炎常發生在六十歲左右的婦女,十個六十歲的婦女就有一到二人有此疾病。好發在中年女性有二大原因,基底關節炎的患者多是時常要做「手部張握動作」勞動者,如拿剪刀做植栽、撥蚵殼、裁縫等,在台灣大多是女性勞動者在做這類手工活,另一個原因是該疾病與風濕免疫疾病、女性荷爾蒙調控有關,也讓女性成為主要的患者族群。


拇指基底關節炎初期症狀會在拇指靠近手腕的部位出現疼痛感,同時也會有使不上力的感覺,不少患者會以為只是短暫性的不適而忽略,等到手部變形後才就診,往往都已是晚期。


基底關節炎?媽媽手? 傻傻分不清


陳信銓醫師表示,拇指基底關節炎會延誤治療,還有一大原因,是被誤會為「媽媽手」。媽媽手與基底關節炎同樣都是過度勞動所致,不過兩者最大的不同是媽媽手是是一種肌腱發炎,而它的症狀通常比較靠近手腕。


患者可以做一個簡易的測試,判斷症狀是否為媽媽手:首先將大拇指握在四指內,拳頭拉動手腕向下偏移,感受到手腕處的疼痛,就可能是媽媽手;而拇指基底關節炎是只要做抓握的動作,就能感受到大拇指基部的疼痛。


陳信銓醫師表示,鑑別兩者的不同,有經驗的醫師可以透過手部檢查和觸診來辨別,或是可透過X光或超音波確認是媽媽手還是基底關節炎,不過,他也強調,也有不少患者屬於兩個疾病同時發生,建議仍是請教專業醫師判斷較佳。

60多歲的陳媽媽大拇指嚴重變形、腫脹,無法順利拿杯子,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 圖/陳信銓醫師 提供


微創手術提供良好治療效果


陳信銓醫師表示,基底關節炎依照疾病的發展分為四期:第一期的關節炎,基底關節發炎但未出現骨刺,只是發炎的情況已經影響活動,同時拇指周邊會產生脹痛和無力,此時可透過消炎止痛藥介入,同時搭配復健治療。


第二期的關節炎是指關節出現輕微骨刺,可先嘗試藥物及復健治療,若骨刺已影響生活,則會建議接受關節鏡手術清除骨刺。而第三期則是有明顯的骨刺,第四期則是軟骨間隙消失及關節脫位,這時候常常會有明顯的手部外觀變形。


陳信銓醫師表示,中期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微創的關節鏡手術,清除發炎組織以及骨刺,基底關節的關節鏡手術採用直徑僅1.9公分的關節鏡執行手術,從大拇指下方打2個0.3公分小洞,時間約30分鐘即可完成。


晚期關節炎除了需要清除骨刺之外,通常需要同時進行韌帶重建,來幫助拇指的功能恢復。骨刺清除與韌帶重建皆在同一個傷口進行,術後幾乎可以馬上出院。後續須配合傷口照護和居家復健。


患者除了可以恢復手部功能之外,也可以讓手部的外觀恢復正常。陳信銓醫師提醒,拇指基底關節炎是常見的退化性疾病,如果可以早期診斷及治療,有不錯的治療效果;即使已進展到晚期關節炎,微創手術仍能提供很好的治療效果,還可以讓變形的手恢復正常的外觀。


秀傳紀念醫院骨科部手外科主任陳信銓。 圖/陳信銓醫師 提供


陳信銓小檔案

專長:

手外科、腕關節鏡、骨折微創手術、骨質疏鬆

現任:

秀傳紀念醫院骨科部手外科主任


學經歷:

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中國醫藥大學骨科部總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骨科部住院醫師

中華民國手外科專科醫師

美國ISCD認證臨床骨質密度專家

原文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7/538184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