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超慢跑都是很好的運動,但少有人知道,「倒退走」竟也能改善健康!研究顯示,倒退走可鍛鍊大腿、核心肌群、增強記憶,還比向前走燃燒更多熱量。但每週要倒退走多久,能才最有幫助呢?
1931年3月7日,美國德州人溫戈(Plennie Wingo)來到沃斯堡的牛仔競技表演現場,宣布要走遍全世界──以倒退走的方式。他已練習了6個月,每晚倒退走20分鐘。
宣布1個月後,溫戈戴著眼鏡出發了,每個鏡片側面都裝有微型鏡子,如此一來他就能看到自己的去向。他用一根粗棍子幫助保持平衡,從德州倒退著走到俄克拉荷馬州,接著是密蘇里州、伊利諾伊州,每天步行15~20英里,2個月內磨損了16對鞋頭金屬防磨片。
他繼續倒退行走:俄亥俄州、康乃狄克州、波士頓。接著溫戈搭船前往德國漢堡,冒著冰雪步行到柏林、德勒斯登、布拉格,進入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土耳其,還被逮捕入獄。最終溫戈完成旅程,共計走了7,000英里(約1萬1,265公里),在金氏世界紀錄中佔有一席之地。
倒退走能改善平衡感,不易跌倒
大家一致認為,溫戈應該會死在他瘋狂的旅程中,結果他卻活到了98歲(1993年溫戈在家中去世,享壽98歲),晚年還經常倒退著走,並始終認為這麼做「有益健康」。
看來他是對的,倒退走成為極其簡單、少有人知的改善健康方法。倒退走也可改善平衡感和穩定性,增強向前走的能力。
在走路不靠眼睛引導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對正在穿越和踏入的空間有細密的理解,這有賴於嵌入關節、肌肉和四肢的神經元和感官一起運作,進而跟中樞神經系統、大腦進行溝通。這條近乎奇蹟的指令鏈,在1奈秒之間發生,讓我們能消耗最少的心力來行走。
研究人員推測,由於倒退走需要複雜且陌生的運動模式,因此強化了我們的本體感覺,從而增進了平衡感和感官能力。
倒退走可強化膝蓋、鍛鍊臀腿肌力
研究人員還發現,倒退走比向前走更能鍛鍊下半身肌肉。
倒退走時,我們會先用腳趾著地,接著才輪到腳跟。腳趾著地的動作需要動用到脛部肌肉、臀大肌和股直肌(股四頭肌之一),相較於雙腿向前移動,肌肉得更加努力。考慮到所有因素,倒退走是極好的有氧運動,比向前行走能消耗更多卡路里。
早期的研究顯示,倒退走還能使得大腿後肌更靈活,有利於矯正姿勢。走路時,我們通常會稍微向前傾,但倒退走可以防止這種情況,促使脊椎和核心肌群更努力。
有研究發現,每週4次、每次10分鐘的倒退走,進行3週後就能緩解腰痛。
當我們倒退走時,膝關節和股四頭肌會得到強化,有助於改善步姿,這意味著我們的動作會更加協調、流暢和優雅,走起路來更輕鬆省力。因此,倒退走對於有運動障礙的人起了良好作用,包括:幼年類風濕性關節炎、膝骨關節炎、中風、帕金森氏症、腦性麻痺、多發性硬化症,以及脊椎或膝蓋損傷的患者。
倒退走能助眠、改善情緒
此外,接受倒退走訓練的步行者,自信、力量、敏捷度、睡眠和情緒都獲得改善,注意力也更集中。當注意力放在每一步落腳的位置,我們會感覺到腳趾下的地面、每隻腳向後輾踩的動作,以及風吹過來的方向。
向前走時,可以忘記身體的存在,沉浸於思緒中。但在倒退走時,思緒被拋到腦外,我們只活在自己的身體裡。
倒退走新手須知
- 建議找個平坦、熟悉的無人場地練習倒退走,再慢慢開始。或者請人指導。(溫戈的腳踝因倒退走至少2次扭傷和骨折,他還發生過車禍。)
- 專心跨出每一步,先縮小步幅、用腳趾著地,然後順勢放下腳跟。嘗試在日常步行中加入幾分鐘的倒退走。
- 赤腳或穿著輕鬆的鞋子,讓我們更能實質地感受地形變化,增強倒退行走的全面感官體驗。
- 胡貝爾曼實驗室有項令人著迷的研究發現,只要花幾分鐘從事你所不習慣的「不穩定運動」(例如倒退走),就會促使大腦釋放加速其可塑性的神經化學物質,使學習和記憶變得更容易。請注意,這只在動作還不熟練時才有效,不適用於倒退走老手。
原文網址: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92577?utm_source=media_googlenews&utm_medium=affiliate&utm_campaign=dailyfeed-dg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