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醒來發現脖子動不了,肩膀又緊繃又疼痛,小心你是落枕了!骨科醫師提醒,除了睡覺姿勢不良,小心夏天冷氣開太涼、感冒,都可能陷入落枕危機。對於有落枕問題的民眾,醫師也提供居家伸展運動2招,簡單做就能有效舒緩落枕疼痛,更提醒做伸展運動時,最重要的是應遵守「3個字」。
光仁小兒復健
時間
AM 08:30 ~ 12:00
PM 14:30 ~ 21:30
時間
AM 08:00 ~ 12:00
PM 14:00 ~ 21:30
台中市北屯區北屯路385號
No. 385, Beitun Rd., Beitun Dist., Taichung City, Taiwan (R.O.C.)
04-22341479
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2023年7月30日 星期日
2023年7月29日 星期六
2023年7月28日 星期五
2023年7月27日 星期四
2023年7月26日 星期三
吳沛燊專欄》重訓後肩膀痛又無力⋯是肩夾擠症候群嗎?教你1招自測
手一舉起來拿東西就痛、壓到肩膀也疼痛,甚至手臂無力⋯什麼是「肩夾擠症候群」?復健科醫師教民眾,可透過「1招測試」來判斷,並揭密容易造成肩夾擠症候群的原因、族群及治療原則,再加碼簡單2運動無須器材,就能有效改善肩夾擠症狀,以下一篇文章全解答。
2023年7月25日 星期二
2023年7月24日 星期一
2023年7月23日 星期日
落枕脖子不能動! 骨科醫曝「挑對枕頭」4訣竅
許多人都有過落枕經驗,導致隔天起床脖子不太能轉動。對此,台中光田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嚴可倫表示,正常情況下,每個人每天會有6小時以上躺在枕頭上,所以選擇一顆適合自己的枕頭非常重要,並分享挑選枕頭的4個訣竅,包括確保支撐力、選擇枕頭高度、好清潔的枕頭和試用枕頭。
▲ 許多人都有過落枕經驗,導致隔天起床脖子不太能轉動。(示意圖/Shutterstock)
2023年7月22日 星期六
2023年7月21日 星期五
2023年7月20日 星期四
2023年7月19日 星期三
2023年7月18日 星期二
2023年7月17日 星期一
肩關節旋轉肌破裂致手臂難抬舉 去細胞真皮穿骨補強微創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68歲A女士,因右肩活動受限,無法正常生活與工作,只要抬手操作過久便無力下垂,由於右手關節活動範圍僅剩1/3,也為生活帶來許多不便(例如:穿著內衣或上廁所),且有時疼痛加劇,甚而夜間痛醒,導致持續性睡眠不足。
2023年7月16日 星期日
要練仰臥起坐才有腹肌?醫揭2運動更有鍛鍊效果 這樣做讓脂肪燃燒更有效
不少民眾常被運動迷思困住,認為要練仰臥起坐才能擁有腹肌,停止運動後肌肉就會變成脂肪,或是跑步速度越慢燃燒的脂肪越多,跑步會讓腿變粗等,但醫師指出,仰臥起坐其實很難練出腹肌,亂做還會讓脊椎受傷,而快跑與慢跑的消耗熱量其實差距不大。
2023年7月15日 星期六
2023年7月14日 星期五
戒酒卻改喝藥酒? 中年男「三酸甘油酯」超標65倍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55歲沈先生有糖尿病及高血脂,定期至家醫科門診追蹤,近日回診時沈先生跟醫師反應肩頸僵硬酸痛,醫師安排檢查發現三酸甘油酯數值超出正常值65倍以上,膽固醇也超出正常值6倍以上,趕緊安排住院並會診腎臟科採取「雙重血漿過濾術」(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DFPP)治療後,成功降至約1000mg/dl左右,肩頸不適感明顯改善,現已順利出院。
2023年7月13日 星期四
腳後跟疼痛不只與「跟腱炎」有關? 專家解析「3種後跟痛」差異、治療方法
潮健康/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 朱家宏
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無論是走路、跑步,還是簡單的站立,我們經常無意識地依賴一種強而有力的結構,那就是人體的「阿基里斯腱」。這條全身最大的肌腱,不僅支撐著我們的身體重量,讓我們可以順暢地用腳尖站立、伸展和行走,卻也因為其不具有「纖維腱鞘」保護,成為易受傷害的部位。
2023年7月12日 星期三
2023年7月11日 星期二
台女錯誤用按摩槍險致骨裂 物理治療師何淑玲籲3部位勿用:隨時中風 教正確使用+ 4大注意!
近年電動按摩槍深得熱愛運動人士的喜愛,貪其快速紓緩運動後的肌肉痠痛,不過使用時要注意以免弄巧反拙。早前有台灣女子因長期錯誤使用按摩槍,最終導致持續痠痛,更險致骨裂。註冊物理治療師何淑玲(Horlick)指出,錯誤使用按摩槍可導致急性創傷,有3個身體部位絕對要避免使用,否則後果嚴重。
(圖片來源:《四樓的天堂》劇照)
2023年7月10日 星期一
2023年7月9日 星期日
孩子關節痛是成長痛還是關節炎?關節痛好不了該看哪科?童打一針隔天能下床了
當孩子出現關節疼痛時,家長該注意些什麼?首先,家長必須先學會辨別孩子的疼痛到底是關節痛?成長痛?還是風濕性關節炎、骨折、扭傷所造成?甚至有些淋巴癌也會產生疼痛。
成長痛、關節炎怎麼分辨?
什麼是關節?高雄長庚兒童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郭和昌指出,骨頭和骨頭中間相連,且可以活動的地方就稱為「關節」,骨頭靠近關節的位置有所謂的「生長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生長板的細胞會不斷成長、分裂,增生更多細胞,當成長速度比較頻繁時,就會造成疼痛,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成長痛」。
郭和昌表示,成長痛一般不會發紅、腫脹,摸起來也不會燙燙、熱熱的,家長該如何區分是否有紅腫?很簡單,以兩個相對應的關節來比對,例如孩子膝蓋痛,就請孩子將雙腿伸直,比較左右腳膝蓋的關節是否一樣大?
再來,用手背摸摸看兩邊的膝蓋關節體表溫度是否相同?接著用肉眼觀察,有沒有哪一邊的膝蓋關節紅紅的、亮亮的(亮亮的代表關節有腫脹現象)?如果沒有出現以上的症狀,那麼孩子的關節痛可以先觀察一段時間,因為可能是生長板正在增生細胞產生的不適。
▲關節發紅與腫脹。(圖片/麗文文化提供)
孩子關節痛 務必就診4科別
但如果孩子還是持續疼痛或疼痛頻率有增加,痛到走路一跛一跛或已經痛到影響日常活動,或者是痛到關節已經腫起來,該怎麼辦?郭和昌建議,家長一定要帶孩子至以下科別就診:
①兒童感染科
因為關節發炎可能是細菌跑到關節處,因此感染科一定要先做評估。
②兒童骨科
孩子在學校活動時可能意外跌倒,造成骨頭受傷,所以也要到骨科做檢查。
③兒童血液腫瘤科
淋巴癌或惡性腫瘤也會以關節痛來表現,所以不能排除癌症的可能。
④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
一定要請醫師做詳細檢查,確認是否為自體免疫系統或是風濕病的問題。
郭和昌提到,有時候只看1、2個專科可能會有所偏頗,所以兒童感染科、兒童骨科、兒童血液腫瘤科、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務必都要做好檢查之後再下診斷與討論治療方法。
孩子關節痛一年 打一針隔天能下床
郭和昌分享一例個案,一名孩子的關節痛已經發生超過一年的時間,家長早期一直以為是肌肉或筋骨發炎,吃了很多止痛藥,也做過推拿及針灸,但發病的這一年多來還是沒辦法好好的走路,雖然看了神經內科,做了各項檢查,甚至做了核磁共振(MRI),卻沒有辦法找出確切的病因,結果導致兩隻腳大小不一致。
直到家長帶孩子到郭和昌的門診並住院檢查,才確定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造成。郭和昌表示,當時就直接施打針劑,只打了一針,本來一年都無法正常行走的孩子,卻在治療的隔天就可以下床走動,甚至還自行走到醫院樓下的便利商店買東西,嚇壞了前來照顧的母親。
郭和昌說,這個孩子經過一年多的治療,目前兩隻腳的大小已經恢復到幾乎一樣,而且還參加學校的排球校隊!可能很多人聽了會嘖嘖稱奇,一直問到底是使用什麼神奇藥物,其實這不是什麼神藥,而是「對症下藥」!
孩子關節痛 必知3重點
郭和昌提醒,當孩子出現關節疼痛時,有3大重點家長務必注意:
①會出現關節發紅、腫脹,且摸起來燙燙的;一旦出現3大特徵,一定要做進一步檢查。
②當孩子要進行侵入性檢查,如開刀、關節鏡檢查或治療前,感染科、骨科、血液腫瘤科、風濕病科等4大科別的醫師都要會診過,並將意見統整起來再進行治療。
③當孩子接受過傳統的抗發炎、類固醇、風濕病的藥物治療,但沒有明顯改善的話,一定要記得現在有新的藥物,如生物製劑、標靶藥物,這類藥物可以很有效改善孩子關節炎的症狀。
◎ 本文摘自/《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十則名為人生的真實旅程》郭和昌 著
◎ 圖片來源/麗文文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原文網址:https://health.tvbs.com.tw/life/340362
2023年7月8日 星期六
2023年7月7日 星期五
2023年7月6日 星期四
2023年7月5日 星期三
2023年7月4日 星期二
88歲林義雄退化性關節炎「無法久站」仍拍戲!4警訊及早發現退化 日常5招逆轉關節炎
2020年曾榮獲第55屆金鐘獎終身貢獻獎的88歲國寶級資深藝人林義雄,近日在新戲《搜尋者》中演出王淑娟的父親,原本右腳就有退化性關節炎的他,上月初左腳也開始出現症狀,雖仍能走路但卻無法久站,製作單位為此特別安排輪椅給他降低風險,而他和「國民阿嬤」王滿嬌拍的一張結婚照,也成為王滿嬌這一生唯一的一張結婚照。
2023年7月3日 星期一
2023年7月2日 星期日
2023年7月1日 星期六
手腕痛竟遭開重大傷病! 醫曝「5原因」自體免疫失調 吃太甜、牙周病都中
圖、文/常春月刊
66歲的劉女士從事手工藝工作,手腕及手指關節長期不適,三不五時就感覺手腕腫痛、緊繃、無力,因此定期在骨科、復健科就診。最近,她聽聞朋友確診類風濕關節炎,且與自己的症狀類似,因此在朋友建議下來到醫院風濕免疫科求診。經抽血發現不僅類風濕因子和發炎指數過高,且手部X光片已發現骨骼結構破壞及變形,手腕動作受限,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遂替她申請重大傷病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