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仁小兒復健
時間
AM 08:30 ~ 12:00
PM 14:30 ~ 21:30
時間
AM 08:00 ~ 12:00
PM 14:00 ~ 21:30
台中市北屯區北屯路385號
No. 385, Beitun Rd., Beitun Dist., Taichung City, Taiwan (R.O.C.)
04-22341479
2022年6月30日 星期四
睡錯姿勢失眠又更痛!遠離烏龜頸別忘伸展按摩
2022年6月29日 星期三
低頭族當心!長期脖子痛、手麻 罕病脊髓空洞症悄悄上身
27歲從事視覺設計的「小紫」,因長時間低頭繪圖,去年開始感覺到肩頸痠痛,甚至偶爾會出現手部麻痺,「筆都拿不穩」,經轉診至醫院安排核磁共振,赫然發現竟是脊髓空洞症,雖然還未嚴重到必須開刀手術治療,但醫師仍建議後續必須定期追蹤,同時務必要減少低頭時間,以及維持正常姿態,以免症狀持續惡化。
2022年6月28日 星期二
2022年6月27日 星期一
肩膀痛、五十肩手抬高很吃力?治療師3招按摩改善肩臂卡卡
【早安健康/吳文哲報導】肩關節與手臂的活動範圍息息相關,而肩膀疼痛,甚至是俗稱的「五十肩」,更會造成周邊肌肉緊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但其實只要藉由適當的伸展、紓解肌肉緊張,不只能夠有效恢復手臂的活動能力,還能夠預防類似的症狀再度發生。
2022年6月26日 星期日
【光仁醫師專欄】:陳醫師談「樂器傷害—薩克斯風」
台中市后里是薩克斯風的故鄉,台灣也是許多外國大品牌的代工工廠,所生產的薩克斯風品質都相當好,受到國際肯定。我們曾經在后里創造超過千人以上一起吹奏三首曲子的金氏世界紀錄,能恭逢其盛、與有榮焉。
2022年6月25日 星期六
藥食交互作用:酒精、葡萄柚、乳製品、含咖啡因食品、發酵食品會影響藥效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譯 資料來源/關節炎基金會
你知道服用藥物的時候,有時需要搭配食物或液體一起服用,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是用來增加藥物的吸收率,並且降低發生副作用的風險!但是選擇食物和飲料選擇就很重要,因為有些食物、飲料和藥物會相互作用,甚至會降低藥效或是增加不良副作用的危險。關節炎基金會盤點五項,會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的食物及飲料。身邊有服用藥物的朋友,快點確認自己有沒有這些NG行為!
2022年6月24日 星期五
2022年6月23日 星期四
尿酸沒控制!小魚乾吃太多、壓力大進食恐形成痛風石釀關節變形
很多上了年紀的人,有時會感到手腳、膝關節疼痛,卻說不上什麼原因,以為自己只是老了關節退化,但其實並非每個人關節痛原因都相同。除了老化造成的退化性關節炎,還有跟自體免疫相關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因為尿酸結晶沈積於關節內造成發炎的痛風性關節炎,尤其當痛風性關節炎發作起來,不只關節痛,嚴重起來,有可能造成腎功能衰竭。
2022年6月22日 星期三
2022年6月21日 星期二
早停經是骨質疏鬆症高風險!適度補鈣、維生素D,保護骨骼健康
骨質疏鬆症是多因素造成之骨骼疾病。骨質疏鬆症盛行率近年來越來越高;台灣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每5人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正常人的骨頭由許多排列緻密的骨小樑組成,而骨質疏鬆的病人骨頭間則呈現空洞,很像被蟲蛀掉、咬掉。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民眾由於骨頭較為空洞,因此受力程度明顯降低,輕微的意外例如:走路不小心跌倒就有可能造成骨折。
2022年6月20日 星期一
1招「簡單運動」有效保護膝關節!為什麼膝蓋關節炎,早上起床最痛?
你有退化性關節炎的困擾嗎?很多人覺得在早上起床的時候,關節炎最不舒服,究竟是為什麼?醫師提醒,退化性關節炎一定要運動,並傳授1招「簡單運動」就能保護關節。
「膝蓋退化」常見症狀有哪些?
復健科醫師侯鐘堡說明,退化性關節炎是人體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只要任何有關節的地方,都可能會產生退化,而最常見的就是膝蓋退化。
那麼膝蓋退化會有什麼症狀?侯鐘堡表示,常見就是膝蓋周邊可能感到疼痛或僵硬,或膝蓋兩邊看起來不太一樣,就是變形了。另外,有些人會蹲不下去或上下樓梯疼痛,這些都很常見,甚至大腿的肌肉也會變得萎縮無力。
退化性關節炎為什麼早上比較不舒服?
不少退化性關節炎患者,覺得在早上的時候最不舒服、最疼痛,這是為什麼?侯鐘堡解釋,因為關節經過一晚的睡眠之後,都沒有活動,發炎物質會累積在關節液裡,所以早上起來的時候,只要多活動一下,就會覺得好多了;甚至許多長輩經驗是曬完太陽之後,膝蓋比較沒那麼痛,那是因為曬太陽之後,關節溫度提高,讓組織熱循環提高,代謝廢物可以排出去,因此關節也比較不痠痛。
該如何預防、治療退化性關節炎?侯鐘堡說,若是比較輕度的退化,可以先用保守治療,吃一些保養品、止痛消炎藥等,或做一些物理治療就會比較緩解。如果是比較嚴重,可能就要積極治療,做注射治療或開刀置換關節等。
超簡單「勾腳運動」有效保護膝關節
侯鐘堡提醒,退化性關節炎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運動,要訓練股四頭肌,而最簡單的運動就是「勾腳運動」。找一張椅子坐好,把腳伸直,然後將腳板往上勾,這個動作有一個重點,就是大腿內側處一定要用力,讓肌肉鼓起來,才能正確訓練到股四頭肌,進而保護關節。
侯鐘堡補充,目前醫學上嚴重的關節退化,仍然是不可逆的,因此早期保養、早期治療才是最重要。
◎ 諮詢專家/侯鐘堡醫師
原文網址:https://health.tvbs.com.tw/review/333286
2022年6月19日 星期日
【光仁醫師專欄】:戴醫師談「羽球運動傷害」
羽毛球在台灣是相當普及的運動,再加上最近台灣因部分選手如戴資穎,周天成,李洋,王齊麟等羽球好手,在國際賽事履創佳績。尤其在東京奧運,李洋與王齊麟獲男雙金牌,戴資穎獲女單銀牌。尤其是戴資穎球后的世界紀錄213週。使得羽球成為全民運動。
2022年6月18日 星期六
2022年6月17日 星期五
坐著不動更容易膝蓋痛,一招伸展讓大腿和膝關節都輕鬆!
【早安健康/吳文哲報導】過度使用關節導致的退化性關節炎,是過去膝蓋疼痛的主要因素,但現代人卻反而容易因為久坐、久站的工作型態,一到休假外出時,就會感覺到膝蓋不適。由於膝蓋的健康,與大腿肌肉息息相關,韓國物理治療師文教勳(문교훈,音譯)也建議民眾,可以在平常多多鍛鍊相關部位,降低膝蓋疼痛的風險。
2022年6月16日 星期四
手指疼痛還變形!不可逆的「退化性關節炎」嚴重恐侵蝕骨頭
從事美髮業的54歲葉女士,雙手第二至第五手指末端的兩個關節已經疼痛多年,冬天及下雨前疼痛更為劇烈,而且這幾個關節二側外觀特別突起,摸起來硬硬的,沒有紅也沒有熱,因擔心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因此至奇美醫學中心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陳昭宇門診檢查。
2022年6月15日 星期三
2022年6月14日 星期二
新冠造成五十肩?染疫後遺症再添一項 新冠五十肩以無症狀感染者為主
40~60歲女性好發五十肩,不過小心確診新冠肺炎後,可能出現五十肩症狀。一項研究顯示,新冠肺炎期間,五十肩發生率增加3成以上,通常在確診後1.5~3個月後才會發生,而且以無症狀感染者為主,不過新冠五十肩是會好的,民眾不必太擔心。
2022年6月13日 星期一
2022年6月12日 星期日
2022年6月11日 星期六
2022年6月10日 星期五
骨質疏鬆症未積極就醫 獨居男跌倒造成多處骨折
1名77歲獨居男性日前跌倒造成左、右側髖關節、右側鎖骨和右側肱骨等多處骨折,醫師發現,會造成多處同時骨折,和他罹有骨質疏鬆症且未積極治療有關,甚至還引起肺炎等嚴重併發症,不得不慎。
2022年6月9日 星期四
久坐族注意》腿筋緊,會造成髖關節受損!印度瑜珈冠軍:「一個動作」緩解腰背痛
你知道緊張兮兮的腿筋會導致背部損傷和疼痛嗎?
背部疼痛、酸痛或髖部肌肉疼痛?你的髖屈肌和腿筋超緊繃嗎?肌肉、骨骼與各種結締組織讓身體緊密連結,因此,只要其中一個部份變弱便可能導致身體的其他部分過度使用,產生代償作用。
2022年6月8日 星期三
健康網》全身緊繃痠痛竟是筋膜沾黏 醫:拖久恐變成慢性疼痛
醫師指出,全身都可能會發生筋膜沾黏的狀況,甚至是常見的慢性疾病,像是上背痛、五十肩、臀部痛、退化等,都是源自於細微的筋膜沾黏症狀;圖為情境照。(圖取自shutterstoc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現代人普遍處於緊張忙碌的高壓狀態,身心所面臨的壓力原本就大,加上長期外食、缺乏運動,讓頭痛、過敏、胃痛、失眠等症狀,成為我們口中的文明病。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醫師陳炯瑜表示,這些小病痛的原兇可能是筋膜沾黏。
2022年6月7日 星期二
退化性關節炎形成骨刺 可透過熱敷、按摩減少不適
▲(圖/翻攝自LIFE生活網)
肩頸痠痛、腰酸背痛、膝蓋痠痛等毛病,許多人經檢查醫師告知有骨刺總是特別緊張,深怕是個麻煩的問題。對此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史考特(王思恒)醫師表示,民眾面對骨刺其實不必太過緊張,重點也不會是在骨刺,日常保養得宜,也可以「與骨刺共存」。
2022年6月6日 星期一
10分鐘毛巾操 緩解肩頸腰背痠痛
毛巾長80-100公分,雙手握住兩端伸展。(本報資料照片)
疫情期間許多企業啟動分流居家上班,但是在家長時間久坐、盯著電腦辦公,身體也拉警報,民眾若出現肩頸痠痛、腰痠背痛等的症狀,不妨試試簡易的毛巾操,伸展緊繃的肌肉。
2022年6月5日 星期日
【光仁醫師專欄】:陳醫師談「腱鞘炎」
什麼是「腱鞘炎」?
肌腱是連結骨骼和肌肉的組織,當肌肉收縮時可以透過肌腱把張力傳遞骨頭,以此帶動骨頭進而產生運動;腱鞘則是一個固定肌腱的軌道,讓肌腱可以在固定的軌道上滑動不脫位。不論是肌腱還是腱鞘都是我們身體裡的正常組織,它們固定運作我們的身體才能正常行動,但是肌腱若滑動的太過頻繁或激烈,就可能會導致肌腱發炎。
打籃球最愛跳投? 小心著地不慎十字韌帶「啵」一聲斷
愛打籃球的陳先生(化名),某次在球場上與球友激烈對戰時不慎發生碰撞,膝關節出現腫脹及反覆積水的情形,就醫後發現為「前十字韌帶斷裂」。中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饒瑞悌表示,臨床上常見十字韌帶受傷的患者,以「運動傷害」佔最大宗,尤其是像橄欖球、足球或籃球這類容易產生肢體上撞擊的運動,更是需要加倍小心。
2022年6月4日 星期六
登山扭傷膝蓋致前十字韌帶斷裂 重建手術找回膝力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30多歲陳小姐日前一時興起與友人攀登高山,卻不慎扭傷膝蓋,返家後立刻就醫檢查,但沒發覺異狀,她便無視膝蓋腫脹情況,依舊每天慢跑訓練,直到膝蓋持續反覆疼痛、步態不穩,甚至還會軟腳,不得不再次就醫,竟診斷為前十字韌帶斷裂。
2022年6月3日 星期五
2022年6月2日 星期四
受傷難以避免,但如何化大傷為小傷,解析Smart&Morant近期傷況讓你知
NBA季後賽第二輪,東西區賽場上紛紛有球員下肢受傷,以致高掛免戰牌。結果論來說,球員可能都不是受到什麼大傷,但細看慢動作回放,有不少瞬間令筆者捏了把冷汗。今天分別帶大家深入分析M. Smart大腿挫傷、Ja Morant膝蓋受傷的過程,到底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哪些是高受傷風險動作?又他們是如何避免了更嚴重傷勢的發生。
2022年6月1日 星期三
疫情外送忙碌 醫師提醒外送員注意職業傷害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隨著居家隔離人數上升,許多人選擇外送解決三餐。外送員成為防疫幫手,穿梭大街小巷送餐,不過外送員長時間騎車、及不正確騎乘姿勢之下,也出現職業傷害,醫師提醒外送員應適時運動,減少身體不適。